作為一種全新的病毒,新冠病毒的各種特征還在被不斷發現和挖掘。
無癥狀感染者,再一次成為公眾所重點關注和警惕的對象。3月20日,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一篇關于新冠病毒的報道,這篇題為《隱秘的感染者可能引發新一輪疫情暴發》(Covert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uld be seeding new outbreaks )的文章整合了數篇研究得出結論,揭示“‘隱藏感染者’(輕癥或者無癥狀患者)有可能占到所有感染數量的60%”。
盡管這樣的訊息是來自模型的建構,受到諸多條件制約,準確率有限,但是無疑會在疫情逐漸受到控制的當下,為人們心里還未消去的疑慮帶來新的變數。
無癥狀感染者會成為疫情防控的新一輪難點嗎?我們需要重新認識“無癥狀感染者”。
60%的無癥狀感染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提及的Nature文章并非嚴格的研究論文,是在“新聞”(News)欄目發布的消息。報道綜合了三篇取樣標準和研究方法都不一樣的論文,因此從中得知的結論還需要仔細看待。
以直接被引用結論的第一篇研究為例,這項研究目前發表在醫學預印平臺MedRxiv上,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鄔堂春教授是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他所領銜的團隊收集了1月11日至2月18日的接近兩萬六千名實驗室確診病例,在此基礎上建構出研究模型。
而被廣泛引述的60%無癥狀感染者的信息,則來自項目的研究結果,鄔教授表示,“根據我們最保守的估計,至少59%的感染者沒有經過檢測,并可能感染他人。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病毒傳播得如此之快。”
從論文里可以看到模型推算的過程:研究者推測武漢的確診率為14%~41%,這里的確診率指的是所有感染者中被診斷出來的比例;隨后則反推出沒有被診斷出的概率。“60%的無癥狀感染者”的數據,由此得來。
但是建構的模型不同于流行病學調查,需要考慮模型所涉及的種種條件。比如Nature的報道里引用的專家意見就提到,該模型假設每個人有同樣的機會與其他人接觸,在假設這種“均勻接觸”的情況下,有存在高估了傳播率和夸大感染數量的可能。因此如果只是看到一份數據的結論便被嚇到,大可不必,但是專家也同時提到“結果大致正確”。也就是說我們仍需對無癥狀感染者提高警惕。
找出他們“藏”在感染患者中的比例,就能很好地解決病毒是如何傳播的流行病學難題。
很難說無癥狀感染者就是完全沒有癥狀,早在1月29日發布的新冠病毒防控方案第三版里,就對這類患者進行了劃分。
根據定義,無癥狀感染者指的是沒有臨床癥狀,但是呼吸道標本病原學檢測呈陽性的患者(最新一版的防控方案里增加了抗體檢測的指標)。隨后在2月5日更新的診療方案第五版里,也首次明確表示“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新冠病毒防控方案第五版里,首次明確表示“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根據報道,全國最早通報的一例疑似無癥狀感染者出現在1月初。一名1月10日從武漢回到河南安陽的女子,她的五名親人先后被確診為新冠肺炎;這些患者都沒有武漢的居住或者旅行史,但都與該女子有接觸史,但其本人并未出現癥狀。
而這名女子有否接受過核酸檢測,在最早的報道里沒有提及;安陽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她有否做肺部CT影像的情況并不了解。
現實中,無癥狀感染者是否具有典型臨床特征以外的癥狀,或者只是具有輕微的癥狀而沒得到察覺,仍然待更多的案例分析。
確診病例的疑惑
當下受到關注的焦點在于,無癥狀感染者在一段時間內沒有納入到確診病例的分類里。此前發生的黑龍江核減病例的事件爭議就在于,無癥狀感染者能否合并在確診病例進行報告。
在最新一版的新冠肺炎防控方案里,是將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等分別單列為監測案例的。公開資料顯示,無癥狀感染者不計入確診病例,并且不對外公布。
但是實際上針對無癥狀感染者的措施和確診病例一樣——都需要在網絡直報系統中進行報告,也會被納入病例報告和管理,其密切接觸者同樣需要隔離和觀察。在知網搜索到的不同省份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報告里,也能找到無癥狀感染者的信息。
隨著疫情逐漸受控,新出現的任何狀況都會成為下一步發展的參考坐標,尤其是位于疫情中央的武漢。
3月20日下午,網上流傳出武漢硚口區一個綜合社區“又有新增病例”的通知,讓多日來沒有新增確診病例的武漢變得緊張起來。隨后硚口區的防控指揮部回應稱,這名男子為“無癥狀感染者”,并非確診病例。他在前兩次的檢測中一陰一陽,20日的檢測結果則是陰性,按照防控方案的定義,他的確不能算是確診病例。
但是目前,這很難抹去大眾的認知里把感染者與確診病例劃上等號的印象,這種錯位成為了當下公眾的疑惑。針對愈發受到關注的情況,武漢市衛健委在23日的專家咨詢會上回復了多個受到熱議的問題。比如為何不把無癥狀患者納入到確診病例的疑問,武漢衛健委的回應是:
“按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定義,疑似及確診病例需具備臨床表現。無癥狀感染者因無臨床表現,需要集中隔離14天并做進一步的檢測來進行判斷。如果無癥狀感染者在隔離期間出現了癥狀,則將其作為確診病例報告并公布。”
這意味著,無癥狀感染者只有出現了臨床癥狀才會成為確診病例。那么無癥狀感染的數量究竟有多少?與上述提及的模型推測比例而言,樣本量龐大的流行病學調查的可信度更高。
2月17日疾控中心發布的大規模流行病學特征分析里提到,超過七萬例的案例里,無癥狀感染者占到1.2%(889例),這是目前披露的官方信息里比較權威的數據。
鐘南山關于“無癥狀感染者應該怎樣防控才管用”的視頻采訪
有跡可循
回到病毒入侵的原理本身來討論,為何會出現感染了病毒卻沒有癥狀的表現?這與感染者的免疫反應程度相關,如果能在病毒產生強力破壞前就抑制它的生長,那么免疫反應就沒有那么強烈。
也有專家認為,病毒數量的多少決定了免疫系統的反應程度。總之,現在還很難說有就無癥狀感染者出現原因的定論。
參與撰寫首份無癥狀患者論文報告的安徽衛健委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建公共衛生聯合實驗室翁建平教授認為,從免疫學角度分析,可以解讀為自身免疫與病毒之間出現的平衡狀態,也就是病毒無法占據并摧毀免疫系統,而免疫系統暫時也無法清除病毒,這其中的平衡機制將是下一步研究方向。
而既然早在二月初我們就知道無癥狀感染者有機會成為傳染源,那么他們的傳染性如何?2月20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在線發表的一篇通訊文章分析了國內18例新型冠狀病毒確診感染者的病毒載量,得出的結論之一就包含了無癥狀感染者和有癥狀感染者的病毒載量相當,存在較強的潛在傳染性。
類似的研究不少,江蘇省揚州疾控中心開展的無癥狀感染者特征分析里也提及,即使是無癥狀感染者解除醫學觀察后,也應該開展2-4周的健康監測。
不過,無癥狀感染者沒有想象中的隱秘,他們的發現都是有跡可循的。
2月14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紹了發現無癥狀感染者的四個主要來源:
一是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在醫學觀察期發現了一些這樣的人;
二是在聚集性疫情的調查中,在開展一些主動檢測的過程中,可能發現無癥狀感染者;
三是在新冠肺炎病例的傳染源追蹤過程中,對暴露人群進行主動檢測時可能發現無癥狀感染者;
四是對有新冠肺炎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旅行史和居住史的人員主動檢測時,可能會發現無癥狀感染者。
以前述的揚州市案例分析報告為例,他們所分析和研究的14例患者,全部是通過“COVID-19確診病例、聚集性疫情、傳染源追蹤調查、排查密切接觸者而發現”的。
而在其他國家,針對無癥狀感染者的預防措施也在展開。據路透社報道,荷蘭衛生部開始實施一大型項目,即對該國獻血樣本進行檢測,以查找荷蘭有多少無明顯癥狀者已經感染上新型冠狀病毒。
在不同階段,追蹤“無癥狀感染者”雖然有著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但殊途同歸,為的都是控制疫情的蔓延以及防止其死灰復燃。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