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奔侯美美
熟悉雅思托福聽力閱讀的同學(xué),對“同義替換”(paraphrase)一定不陌生。
同義替換,指的是在英語文章中,用不同的表達(dá)方式表明相近的意思。比如題干中出現(xiàn)“preschool”,對應(yīng)到文章中的表達(dá)可能會是“before primary school”,這時候就要求考生熟練掌握這兩個詞語和短語的意思,并能快速在腦內(nèi)識別出二者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這個知識點也是重要的標(biāo)準(zhǔn)化考試技巧,甚至適用于國內(nèi)的四六級英語考試。
在寫作中,“同義替換”分別對應(yīng)雅思寫作要求中的“l(fā)exical resources”和托福寫作中的“demonstrating syntactic variety, appropriate word choice, and idiomaticity”,通俗來說就是“詞匯多樣性”。
一個簡單的判定標(biāo)準(zhǔn)即:不能在一篇寫作中反復(fù)出現(xiàn)同樣的詞組表達(dá)。比如題干中出現(xiàn)“hire famous professors”,在寫作中就要對這個詞組進(jìn)行改寫和替換,不能從頭到尾都用這一個詞組表達(dá)“雇傭著名的教授”。
如果說聽力和閱讀考察學(xué)生對于常見同義替換詞的熟悉程度,寫作中的同義替換就更看重詞匯的積累和靈活運(yùn)用。這要求考生在平時的英語學(xué)習(xí)中不僅需要做好詞匯積累,更重要的是要將新學(xué)習(xí)的詞語內(nèi)化,真正吸收和學(xué)會使用,變成自己掌握的“active words”。
在這里,我將介紹另一種來源于翻譯理論的同義替換技巧。
各個語種的翻譯理論都離不開“異化”與“歸化”。“異化”指的是將目標(biāo)語言處理成靠近源語言的形式和讀音,比如漢語中“沙發(fā)(sofa)”“咖啡(coffee)”的譯法就是典型的異化。而歸化指的是將目標(biāo)語言處理成更貼近本土文化的譯法,類似于我們常說的“意譯”。
在英語寫作中,考生也可以靈活化用“意譯”,先想出需要同義替換的詞組的中文意思,再根據(jù)中文的靈活變化,想出對應(yīng)的英文表達(dá)。
我們以2018年3月的一道托福真題為例:
Do you prefer to take a final course taught by the professor with whom you have not had classes before or a course taught by the professor whose class you have taken before?
題干中的the professor with whom you have not had classes before是一個非常長的詞組,如果在寫作中反復(fù)抄寫,目標(biāo)就會非常大,很容易被判為缺乏詞匯豐富性。這個詞組的中文意思是“你沒有上過他課的教授”,中文意思的替換我們可以想出“不熟悉的教授”、“不了解的教授”、“從未選過他的課”、“他沒教過我”,那么與之對應(yīng)的英文詞組就是“the professor that I am not familiar with”, “the professor whom I have not known before”, “the professor that I have not selected his class”, “the professor who have not taught/guided/tutored me before”,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系列可供替換的詞。
對于中國考生來說,中文是大家的母語,相比英文,掌握得更靈活。因此,在寫作中活用中文的“同義替換”,能夠幫助大家在寫作上培養(yǎng)更流暢清楚的思路,早日告別“詞窮”。
責(zé)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