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絲綢之路開通之后,絲綢流通國外,加上馬王堆漢墓出土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我國一致認為紡織業是興盛于漢朝時期,但是江西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卻再一次刷新了人們對紡織工業的認知。
2006年12月一批盜墓賊在江西一帶徘徊不定,他們自然引起了考古專家和警方的注意力,隨著調查工作的深入,一座2500多年前的古墓也是逐漸浮出水面,根據出土的文物推算李洲坳東周墓葬為春秋中晚期。
2500多年的墓葬在我國的考古史上并不算遙遠,但是這座古墓的墓葬形制奇特,埋葬風格也是十分特殊,在全國的考古史都實屬罕見,出土的文物高達650余件,竹木器144件,漆器12件,玉器13件,青銅器30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器1件,金屬器5件以及紡織品300余件。
最為特殊的就是“一坑多棺”, 李洲坳東周墓葬一共出土47口棺材,22具完整的人類尸骨,大多數呈現仰面側臥姿勢,由于常年浸泡在積水當中,棺木和尸體還算是完整,在尸檢當中,發現有7具都是少女。
年齡在15歲到25歲之間,她們身邊還放著一些紡織品,她們是由絲綢和竹席包裹著下葬,專家由此推出她們應該都是紡織女工,而她們的尸骨的一些關節,膝蓋,牙齒上都長著一些綠色小花的結晶體,最長的一塊達8.5厘米。
通過檢驗這些結晶體的成分,均含有“磷酸鐵結晶”專家推測,這些綠色結晶應該是人體中毒之后跟地下水結合產生,除此之外,在第八具棺材當中發現了類似腦骨髓的物質,國內古代人體骨骼專家表示。
李洲坳東周墓葬的人體骨骼的出土填補了中國南方地區先秦人骨研究的這一空白,33號棺材還取出了保存完整的古尸腦組織,除此之外,這300紡織品都是織錦實物,而且都是由朱砂礦物染織而成。
每厘米的經線240根,花紋有各式幾何紋和動物紋樣,最令人驚喜的是還出土了紡織服裝,這一發現完全改寫了中國的紡織歷史,之所以會出現“一坑多棺”也是因為先秦之前的人殉之風。
人殉之風,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持續了2000多年,殷商時期最為鼎盛,關于人殉的規模并沒有記載,不過有一個大概,墨子曾說,天子死后,殉葬多則數百人,少則十人,在出土的殷商墓葬當中,都發現了不少大規模的人殉。
人殉在春秋末期和戰國時期開始衰微,秦朝開始禁止人殉,漢代以后基本絕跡,人殉消失也是宣告著封建王朝的來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