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期,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直接導致石化產業鏈產品價格下降,國內油價下跌至“五元時代”。
油價下跌將導致成本端下降。那么,受油價直接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行業、下游化工產業鏈中如涂料、塑料、輪胎以及消費端的汽車制造業,還有農業、漁業等其他行業,是否能從中受益呢?油價大跌又會給哪些行業帶來機會?
即日起,本報將圍繞油價下跌這一話題,持續推出“油價調整看行業”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近期
受國際原油價格暴跌的影響
國內油價迎來近7年來的最大幅度下調
重新回到了“5元時代”。
大多數人認為,油價下跌,最開心的要數物流企業,因為汽柴油價格接連下調,這些用油大戶的成本會大幅縮減
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國際油價大幅走低的情況下,
物流運輸業到底能收益幾何?
原油價暴跌
物流企業“反應平平”
3月26日,浙江宏星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包宏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油價的確比去年低,但油價下跌對運輸行業并沒有帶來多大收益。
“國際油價下跌幅度比較大,但國內油價變化沒有那么大。”包宏偉告訴記者,從目前整個市場看,今年訂單量驟減,無法形成“薄利多銷”的態勢,物流運輸業也無法從油價下跌中獲大利。
此外,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 單一油價下降并不意味著物流綜合成本的下降。按照臺州多家物流企業的說法, 物流總成本主要由交通運輸、企業管理和倉儲費用三部分構成。交通運輸占五成以上,相比人工費車輛購置費、車輛運維費等方面,油耗費在交通運輸中的占比并不大。因此,油費下調,其他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企業難言輕松。
“我們主要承接國際物流,在港口有300多個集裝箱用于存放貨物,受疫情影響,貨物無法運輸出去,不少集裝箱處于閑置狀態,還有一些到港后客戶卻未提貨,導致貨物無法正常流轉,我們只能每天支付480元的滯箱費,否則貨物將會被退回。這些費用無形之中增添了企業的壓力。”浙江通程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彩軍說。
為了減少滯箱費用,陳彩軍每天會將貨物從這個倉庫轉到另一個倉庫,雖然換倉庫依舊存在人工成本等問題,但相比每天支付的量滯箱費用,這已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僧多粥少
物流行業競爭激烈
事實上,單一油耗成本下降并不意味物流企業綜合成本下降,物流行業的微利格局也沒有因此改變,業內競爭反而愈演愈烈。
記者采訪多家不同規模的物流企業后發現,油價下跌后,對于物流來說本該是一個“雙降”的局面,因為之前國家取消了全國高速公路通行費用,這給物流從業者減少了一大筆支出,但這項優惠政策不僅沒有成為物流企業的“救命稻草”,反而成為客戶壓價的“利器”。
“現在大家都是賠錢運貨,不運也不行,別人愿意降價接單子,你不運就會失去原有的市場。”陳彩軍說。
物流企業之所以會在價格上“斤斤計較”, 主要是目前市場貨單量少,車多貨少,導致原本就“薄利”的行業開始做起“賠本”買賣。
在臺州市物流協會秘書長朱建洲看來,受疫情影響,各個行業都面臨較大的困難。“之前道路管控,無論是物流企業還是生產企業都沒辦法正常運轉,現在我們這邊已恢復正常,但其他省存在滯后性,省與省之間對接不順暢,更何況國外,從而導致部分專線物流仍處于停工狀態。”
對此,有物流企業表示,高速費用減免、油價下調對他們大車而言,不利反弊,不僅沒有讓企業“喘口氣”,反而讓行業“廝殺”提前到來!
沒有訂單
物流企業將何去何從?
說到底, 目前困擾物流行業的主要問題是:貨單問題。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今年國內各類展會暫停,企業無法接到新訂單,目前大部分物流企業都在做去年剩下的貨單,而今年的貨單卻沒有著落。
“雖然很多企業已經復工復產,但不同類別的企業復產進程不同,比如生產生活類企業目前已步入正軌,汽摩配等生產企業進程比較慢,有些出口類企業甚至沒有訂單,根本無法開工。 廠方沒有運貨需求,物流企業自然也沒有貨單可接。”朱建洲說。
包宏偉則表示,雖然他不接廠方的貨單,只做零單市場,但目前情況也不好,和去年相比,拉貨生意減少了不少。“物流講究‘有來有回’,現在即使接到單子跑出去,回來卻接不到單子,所以油費便宜了,也只是‘杯水車薪’。”
沒有貨單,物流企業每天都在“燒錢”,長此以往,不少物流企業將被“淘汰”出局,堅持下來的企業,也將“元氣大傷”。
對于基本已成定局的市場環境,
物流企業該如何應對呢?
包宏偉告訴記者,他們接下來會盡可能開拓市場,多接貨單,希望能在這場“戰役”中存活下來。
相對包宏偉的順勢而行,陳彩軍則采取主動出擊。“去年剩下的貨單大概能支撐到5月份,這段時間我一直和同行交流,商量該如何度過此次‘危機’。目前而言,我建議做國際物流的企業可以做CIF(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即“成本加保險費和運費”),而不是FOB(Free On Board,即“裝運港船上交貨”),因為CIF的風險相對會少一點。”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