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湖北荊門市、山東青島、河南漯河等多地出現了無癥狀感染者。30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表示,無癥狀感染者是一個要非常重視的問題。此前,鐘南山團隊也撰文稱,無癥狀患者或是人傳人重要傳染源。
無癥狀感染者成為近期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成為疫情防控重點對象。
圖據人民日報
人的體質各異,對于病毒的反應也存在明顯不同。比如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有的癥狀明顯,嚴重時還可能出現危重癥狀,直至危及生命。有的則表現為輕癥甚至無癥狀,身體帶著病毒卻渾然不覺。不獨新冠病毒,其它部分致病性病毒也同樣存在這種現象,比較典型的例子是,乙肝病毒的無癥狀攜帶者,可以長期攜帶病毒而不發病。
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無癥狀感染者也屬于傳染源,其傳染性并不比有癥狀者低。并且,他們因無癥狀而不易被發現,當前許多廣泛使用的防控手段,比如體溫測試等,對他們起不了作用,就更增加了隱性傳播的可能性。
對于無癥狀感染者,同樣適用于傳染病管理的三大原則,即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其中,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仍是確保落實三大原則的主要手段。因此,對無癥狀感染者應采取與新冠肺炎患者相同的隔離措施,對他們的密切接觸者,也應采取同等的隔離觀察與防疫保護,切莫因為無癥狀,而忽視其風險。
無癥狀感染者雖然比較隱匿,但也不是無跡可循。只要出現了病毒傳播現象,由于存在個體差異,被傳染者就很可能出現癥狀,這時反過來對病毒進行溯源,無癥狀感染者就會被發現。出現病毒傳播再去補救雖然只能算是下策,但至少可以說明,只要反應迅速、處置果斷,就可以將疫情控制在極小的范圍內,底線可以牢守。
比較積極的應對舉措,是盡早將他們識別出來。其中,擴大核酸檢測范圍,是快速診斷、有效阻隔疫情傳播的重要途徑。因此,只要條件允許,對于來自重點疫情且接觸面較大的人,有必要普及核酸檢測,以此彌補無癥狀之缺。對于重點人群的觀察隨訪,仍應持續一段時間。
還應該看到,“無癥狀”只是相對于“有癥狀”而言,并不是絕對的概念,當事人或許會表現出一些癥狀,只不過癥狀輕微而被忽視而已。再加上是否有癥狀,是一種主觀感受,而主觀感受難免出現偏差。這就需要當事人、尤其是來自重點疫情或有過可疑接觸史的人,對疫情防控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主動承擔對自身監控的第一責任。
應對無癥狀感染者,既需要防疫舉措更加周密細致,也離不開個人的積極配合,各方通力合作,方能盡量縮短無癥狀感染者的隱性傳播期。各方展開良性互動,各個環節信息透明,及時準確的信息溝通至關重要,一旦發現無癥狀感染者,就應及時發布信息,這樣不僅有利于民眾做到防疫配合,也有利于消除民眾的恐慌。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羅志華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