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寫好玩文章,交天下朋友。
4月20日,據中華網消息,位于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武安州、身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約有1000年歷史的遼代白塔,目前已經快塌了。
文章稱,盡管各方都意識到了千年白塔岌岌可危,但是維修工作長達7年始終在“紙上”來回打轉,遲遲不見修繕,導致千年遼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面臨倒塌。
不知道讀者和我是否一樣,上一次知道關于這種古塔倒塌的新聞,還是初中時學習魯迅先生的《論雷峰塔的倒掉》,當時那篇文章的主題思想還是揭露封建統治階級鎮壓人民,沒想到這都2020年了,又來了一個這樣的新聞。
(一)
在魯迅先生的文章里,他的那些嬉笑怒罵可能大家不一定記得了,但是我仍然記得當時有注釋,說雷峰塔的倒掉是因為當地的居民,從雷峰塔的腳下,你搬一塊磚,我搬一塊磚,最后活生生的將一座高塔給搞倒了。
而這次新聞中的遼代白塔,也面臨這個問題,當地61歲的村民李桂金說,過去的日子不好過,有一些村民家壘兔舍、蓋豬圈用的都是白塔上的磚,他們用鐵棍使勁一撬,把塔上崩下來的磚頭,就直接拉回家用了。
我如果沒記錯的話,魯迅先生近現代文學家,不是當代文學家吧?他寫雷峰塔的時候,針對的是那些當時剛剛從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結束,還有封建殘余思想的人吧?二十一世紀還這么搞?
(二)
原來記得是春晚趙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當時里面有個經典的橋段,說的就是挖社會主義墻角、薅社會主義羊毛這個,宋丹丹當時就說了句,你不能光逮著一只羊薅啊!
回到這個新聞,也是這個意思,你不能光想著去挖這一座塔啊,1000多年前這塔就建好了,就算沒人去挖它的磚,經歷這么久的風吹日曬,也已經不復當年那樣堅固了,更不要說被一個勁的挖了。
說到這兒,還扯到這條新聞暴露出的另一個問題,這個塔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13年被列入就準備修繕,結果報一次方案,被否定了,按照要求改了,又報上去,結果專家換了,再否定。
就這樣,時間拖到現在了,要不是這次新華社專門去曝光,不知道這種修繕方案的兜兜轉轉,還要持續多久,別的事也就算了,這種古跡的維修不等人啊,難道1000年都安然無恙的古塔要倒在我們的手上?
可能有人覺得,不就一座古塔嘛,何必這么小題大做呢?新華社的記者之所以去曝光這件事,就是因為很多人、特別是很多地方都是這種心態,導致我們作為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能拿的出手的文化古跡卻越來越少。
想想去年4月15日的巴黎圣母院大火,整個巴黎、乃至法國都在為之哀悼,就是因為這些當年窮極很多工匠一生的杰作,沒了就是沒了,不管日后如何重建,那些伴隨著這些古老建筑的古老的歷史也隨之消逝了。
(三)
現代文明可以造出很多方便我們日常生活的東西,但是現在那些精益求精的工藝品卻越來越少了,比如西藏的唐卡,那些美輪美奐的、巨大的唐卡,往往需要一個熟練的藝人花費10年、甚至20年來制作。
這樣算下來,他一輩子也做不了幾件作品,再比如我國的四大名繡、國外那些大教堂上的壁畫等等,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那些古老藝術,很多都是窮極人一生的心血,這一點正是工業時代所欠缺的。
當然,我這樣說,并不是希望回到那種一輩子就搞出一件作品的時代,但是,既然是別人嘔心瀝血、甚至可以說用生命做出來的東西,我們難道不是應該倍加珍惜、小心呵護嗎?
從更世俗的意義上來講,這次赤峰可能坍塌的遼代白塔,以及我們國家那些與之類似的不可移動文物,對于當地來說,這就是一棵長在地里、誰也搬不走、仿不了的搖錢樹。
將它變成一個景點,圍繞它好好發掘一下背后的文化,再結合當地的特色,不管是作為名片還是帶動致富,難道不比搞那些千篇一律的開發區、工業園更好嗎?
可能是我讀書少,也可能是我站的位置低,我是完全理解不了這種不好好保護現有的、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管不問,甚至搞破壞的行為。說句不好聽的,你看似挖了塊磚,占了一點小便宜,破壞的卻是你祖宗奮斗留下的東西,也破壞了你的后代利用它發家致富的可能,這筆帳,到底是賠是賺,自己去算吧!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