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也許很多人并不知道,在3年前,一位臺灣作家在家自縊身亡。
這位作家是林奕含,她因不堪長久以來抑郁癥的折磨而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在抑郁癥的背后,則是她從幼年起長達數年遭受老師性侵留下的嚴重心理創傷。
由于受困于疾病,林奕含選擇用文學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她寫下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借用自己的親身故事,來說出自己的痛苦。
盡管逝者已逝世3年,但林奕含的故事時刻敲響我們:
遭受性侵的那些受害者,到底承受著什么樣的痛苦?
兒童性侵的痛苦,是一生的痛苦
也許有人會問:林奕含已經有家庭,有疼愛她的丈夫,為何還會選擇自盡呢?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傷害,叫做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
這種是指個人經歷、目睹或遭遇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又或者受到死亡的威脅、嚴重的受傷,或者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后,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
這種傷害會讓患者的思維、記憶或夢中反復、不由自主涌現與創傷有關的情境與內容,也可出現嚴重的觸景生情反應,甚至感覺這些創傷性的事件再次發生一樣。
而童年遭遇性侵或性騷擾,更容易引起這類創傷。
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小說中,林奕含不可避免出現其中幾種典型的臨床反應,盡管一個溫暖而貼心的丈夫能夠帶來更多的幫助與能量,但心理與精神上的問題,依然需要自己、藥物以及醫生。
愛人的力量是有限,傷痛依然無法撫平。
唯一的安慰,便就是重新活過一次,又或者讓現實中的犯罪者得到懲罰。
然而世界未必公平,陽光也無法照到死角,依然還有很多道貌岸然的成年人在看不見的角落,實施最骯臟的欲望。
性侵的傷害,到底給人帶來多大的傷害?
或許這張圖,或許能夠讓我們意識到:
社會上依然猖獗的性侵現象,不宜讓我們每一個人忽視。
青年作家李尚龍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種奇怪的現象,總是等到作者離開世界,人們才會去讀她的作品。這個社會的奇怪的定律,就是總需要等到人以命相逼,才意識到事情不小。
若這本書里的故事,能推動社會對性侵的重視,甚至推動立法,我想這一切才會值得,也是林奕含在天上愿意看到。
或許近期娛樂圈的各種瓜,似乎鮑毓明的案件逐漸淡出人們的關注。
盡管案件仍然在偵查之中,但在等待過程中,或許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讓鮑毓明掉出熱搜。
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最在于人類可以控制自己欲望。
原本男性一直以來都被冠以“理性”的代表,這種人類最為珍貴的品質,可到頭來卻是抵不過性欲。
究竟是我們不停進化,還是逐漸向動物退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