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財經社 徐曼菲
編 | 鹿鳴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6月24日,證監會對獐子島公司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作出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決定,并對公司予以警告,處以罰款60萬元。15名責任人員被處以3萬元至30萬元不等罰款,董事長、總裁吳厚剛被處以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公司同時公告,公司董事長、總裁吳厚剛,海外貿易業務群執行總裁勾榮,證券事務代表張霖辭職。
此前,獐子島曾發生多起“扇貝逃亡”事件,外界質疑公司在用扇貝跑了為借口,掩蓋自己財產損失的真相。證監會公告指出,獐子島確有利用海底庫存及采捕情況難核實的特點,不以實際采捕海域為依據進行成本結轉,導致財務報告嚴重失真。
其中,2016年通過少記錄成本、營業外支出的方法將利潤由虧損披露為盈利;2017年將以前年度已采捕海域列入核銷海域或減值海域,夸大虧損幅度。此外,公司還涉及《年終盤點報告》和《核銷公告》披露不真實、秋測披露不真實、不及時披露業績變化情況等多項違法事。
證監會依托科技執法手段,對27條采捕船只、數百余萬條海上航行定位數據進行分析,并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復原了公司最近兩年真實的采捕海域,進而確定實際采捕面積,并據此認定獐子島公司成本、營業外支出、利潤等存在虛假。
看起來,“扇貝跑了”的謠言已經到此終止,電視連續劇也因官方的處罰畫上句號。未出事之前,獐子島曾一度風光無兩,2006年以A股水產第一股上市,并在2008年創下151.23元的高位股價。
老板吳厚剛大膽嘗試非人工干預的海底播苗養殖,等到幼苗長成后再進行捕撈,這種方法在當時備受質疑,“大浪一來,還能活嗎?大風一來,不就全部卷走了?”
2014、2015年連續兩年的虧損下,獐子島先后放出“扇貝跑了”“扇貝大面積死亡”等諸多虧損理由,但島民對這一說法并不認賬。有人表示,扇貝也好,海膽也好,鮑魚也好,只是獐子島選中的“背鍋俠”,所謂的“冷水團引發扇貝絕收”,尚未有第三方權威機構證明該說法的合理性。
另外,獐子島“看門老頭喝茅臺”的傳聞,也讓外界對這家公司疑慮更深。此前有多名知情人士指出,獐子島內部員工偷盜成風,并在2012年就曾出現26萬元扇貝遭內部人員盜竊事件。
獐子島的興衰跟島民的生計息息相關,據新京報報道,高峰時段70%的人都在為獐子島工作。闊別過去,獐子島日益走下坡路的生意,也讓島民的收益越來越差,許多人的生活補貼和分紅均已停止;就連與其捆綁緊密的獐子島鎮政府,也隨之陷入資金困境,甚至連當地老人的退休金也無法按期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