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處242起冒名頂替事件,關鍵在于走好“最初一公里”,但僅僅是“信息化手段不足”嗎?發布會的說辭為何站不住腳?
文/馬進彪
今日,山東省召開發布會表示,媒體報道山東查處242起冒名頂替入學,是2018年9月山東省啟動的集中清查行動中發現的,這些違法行為實際上發生在2006年。由于當時信息化手段不足,信息公開渠道不暢,身份鑒別、技術限制等,相關人員采取違法違規手段獲取高校入學資格。(人民日報7月3日)
2006年的時候,時信息化手段確實不足,信息公開渠道也確實不暢,這是那個時候的客觀現實,但發布會上的說辭還是無法立住腳。
因為,從縱向來看,山東在2006年之前也沒有出現過這么多起冒名頂替入學事件,而2006年之前的信息化手段豈不更是不足,但那時為何沒有出現這么大規模的冒名頂替入學事件?
而從橫向來看,同在2006年,全國其它省份并未曝出這么多人的冒名頂替入學事件。從全國來各省份講,那時信息化手段都處在同等水平,但為何只有山東在那一年出現了242起冒名頂替入學事件?
顯然,“2006年”和“信息化不足”這兩個關健詞,其實并不是關健。因為發布會的這個說辭暗含了一個自我解脫前提,那就是將山東與全國其它省份割裂開來了,似乎是在說“山東的信息化是獨立于全國的”,但這豈不是笑話?
客觀地說,信息化手段不足,確實是個原因,但它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原因,而不是所有的原因,更不是絕對的原因,因為全國其它省份都在同樣的不足之中,因而它就不能成為山東自我開脫的歸結點。
山東出現242起冒名頂替入學事件,自己將問題歸結為“信息化手段不足”,這其實是給自己找了一個擋箭牌,貌似可以對外有個體面的交代,但旁觀者的智商不容低估,這個發布會只是自己給自己穿上了“黃帝的新衣”。
山東出現242起冒名頂替入學事件,這不是件小事,相關部門首先要做的并不是要給自己開脫,而是要找出問題的根本,而開發布會的意義也不在于給自己洗地,而在于要給公眾一個站得住的說法。
敢于面對,并不留死角地找出問題,是根本性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而這個解決問題的“最初一公里”起到的作用就是給整個查處過程定下的調門。如果這個調門定的客觀準確,那么后面無論存在多大漏洞都可以補上。
而如果這個調門定的僅僅是為了便于開脫什么,那么,即便存在著再大的漏洞,都可能視而不見。因此,對于這242起冒名頂替入學事件的查處,當地相關部門要踏踏實實地開好局,認認真真地走好查處的“最初一公里”,讓公眾心服口服。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