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瓦哈拉爾·尼赫魯,1889年11月14日出生于安拉阿巴德市,是印度的開國總理,也是印度在位時間最長的總理。他對中國的態度可以說是經歷了從學習崇敬到團結友好,又從趾高氣揚到遺恨而亡,這樣四個階段的轉變。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出生于安拉阿巴德市,是印度的開國總理
學習崇敬,主要體現在其求學和參加革命運動階段,1944年5月—9月,尼赫魯在獄中寫就關于印度往昔、現狀和未來的經典名著《印度的發現》。尼赫魯曾在中文版的序言中寫道:“讀這本書可以使偉大的中國人民對我國有所了解;對于偉大的中國人民,我們珍愛他們的友誼,我們希望和他們的關系日益緊密。”從中可以看出,“偉大的中國人民”“珍愛友誼”“關系日益緊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尼赫魯對中國的學習崇敬之情。
從中印建交到中印邊境爭端之前,尼赫魯對中國的態度總體是團結友好的,1954年6月,尼赫魯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然而,自從印度抱著蠶食我邊境領土的非分之想后,尼赫魯對中國的態度急轉直下、迅速翻臉,從高高在上、趾高氣揚,直到一戰而敗后一落千丈甚至反目成仇。
尼赫魯一邊對中國示好,一邊費盡心機尋求擴張侵占我國領土
歷史上,中國和印度作為鄰國,一直保持著相對不錯的外交關系。進入近代以后,兩國就像是難兄難弟,先后遭到了西方列強入侵。各自獨立建國后,1950年4月1日,中國與印度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自1950年4月1日建交以來,中印關系除了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所停滯以外,總體一直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1954年6月25日—28日 周恩來總理應尼赫魯總理的邀請訪問印度,受到印度人民的熱烈歡迎。兩國總理在聯合聲明中提出了舉世聞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同年10月 尼赫魯總理應邀訪問中國,同樣受到熱情接待。兩國總理的互訪推動了中印友好關系的發展。
中國是誠心誠意把印度當朋友對待,對尼赫魯向中國示好,中國理解為是一種被壓迫國家的同病相憐、相互抱團取暖,可印度理解的卻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恩賜",尼赫魯對中國示好也是帶有目的性的,他希望中國可以用邊境領土來回報他們。與此同時,尼赫魯自認為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軍人物,而中國作為不結盟運動中的一員。運動員自然應該看聽判斷的話,中國就應該看看他這位“領袖”的臉色行事。
因此,尼赫魯一邊與我積極建交,背地里卻尋求擴張。從50年代初,印度就偷偷摸摸搞小動作,在邊境地區不斷試探向中國境內推進,因當時中國正處于困難時期,一直未作出很明確回應,印度便誤認為我默許印度盜取該地區領土。當時,美蘇均明確表示支持印度,在第三世界國家,印度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印度吃定了中國不敢對它采取任何大的軍事行動。
在后來印度解密檔案中顯示,1954年,印度之所以愿意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個部分,也只是出于假和氣,本以為中國會記得印方的"恩情"知趣讓出邊境爭議部分,沒想到并未能如愿,甚至還遭到了軍事反擊。
這些錯誤判斷和自我感覺良好,助長了尼赫魯掠取我領土的政治野心,也為我后期善意退讓、主動談判帶來了很大的被動。
中國一忍再忍單方面后撤20公里,尼赫魯卻得寸進尺,一張口就想要12.5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在中印邊境問題上,我國一直采取尊重鄰邦、比較忍讓克制的態度,但印方一直喋喋不休、咄咄逼人。1959年8月25日,中印邊界東段的朗久發生了雙方軍隊的第一次武裝沖突。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沖突。
為尋求和平解決邊境爭端問題,中國領導人找來了最早與我建立外交關系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1959年10月2日,中蘇兩國領導人就中印武裝沖突交換意見,赫魯曉夫一個勁批評中方在中印沖突中的種種不是,甚至讓中國將有爭議的土地讓給印度,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中國領導人很不理解赫魯曉夫的指責,當場進行了反駁。這次談話不歡而散。
中國邊防部隊清除印軍設在中國領土的據點
尋找第三方力量解決不了,中國領導人只好自己想辦法,目標是盡管不要通過武力解決邊境爭端。1959年11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彭真、胡喬木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杭州召開會議決定,為避免中印邊界沖突升級,提出實行隔離政策,雙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印方不干,中國單方后撤。
1959年11月7日,為盡快盡早解決中印邊境爭端,為體現我方巨大善意和誠意,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致函印度總理尼赫魯,建議兩國武裝部隊立即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后撤20公里,脫離武裝接觸,同時建議兩國總理盡快舉行會談。
然而,我方善意被印方認為軟弱可欺,他們認為中國不愿意打仗還是怕打仗,同時,當時,尼赫魯認定中國根本不敢對其武。因此,印度不但沒有后撤,反而加劇了在中印邊境進行的武裝挑釁。
1960年1月,雖然印方不為所動,我方仍然言而有信,命令我在實際控制線20公里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
那時,中國領導人的確不想跟尼赫魯刀光相向,即能說話聊天解決的問題決不動刀子。首先,我國當時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經濟狀況并不好,非常不愿意再打仗。其次,印度是我國鄰國中的大國,但軍力并不強,而且印度這個民族,生性不好斗,如果中國跟印度開戰,容易在世界上造成“以強凌弱”的國際形象。特別是尼赫魯當時的國際威望非常高,美國、蘇聯兩個超級霸主都支持他。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尼赫魯的確欺人太甚!自1959年以來,不斷在中印邊境進行挑釁、制造流血沖突。 1960年4月,周恩來飛赴新德里,同尼赫魯舉行邊境問題高級會談,尼赫魯不但不為中方單方面向后撤20公里的實際動作所動,反而得寸進尺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獅子大張口,一要就是12.5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啊,相當于一個福建省,中國政府豈能拱手相讓?1961年,中國政府多次向尼赫魯提出和談建議,并實行隔離政策,均被一一拒絕。
為在氣勢和武斗上嚇唬中國,1961年10月26日,尼赫魯宣布印度進入“緊急狀態”,他一邊積極備戰,一邊在各個公開場合發表演講鼓舞士氣。在其演講中,最核心的觀點就是勒緊腰帶不惜一切代價打倒中國。尼赫魯這種強硬的態度,確實煽動了不少不明真相的印度人參軍參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度的軍事實力。
1962年9月13日,當印度在西段推進的時候,中國就明確向印度提出了警告:“如果印度方面硬要用武力來威逼守土有責的中國邊防部隊,因此引起他們的抵抗,一切后果必須由印度方面承擔。”
但顯然印度早已經鬼迷心竅,聽不進中國政府的嚴正警告了。
1962年10月2日,尼赫魯在新德里聲稱:印度政府要"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10月12日,尼赫魯公開下令:要把中國軍隊從印軍侵占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10月14日,印度國防部長宣稱:要同中國打到最后一個人、最后一支槍。10月17日18日,印軍入侵我東段和西段邊境,向中國邊防部隊進行猛烈炮擊,挑起了大規模的邊界武裝沖突。
不戰則已戰則必勝,一個月殲、俘敵8000,打掉尼赫魯囂張氣焰
1962年,被解放軍俘虜的印度士兵
1962年10月18日,忍無可忍則無需再忍。毛澤東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大家形成統一意見,印度欺人太甚,既然非打不可,那就只有奉陪。但不是為了打而打,而是為了把印度打回到談判桌上來。即軍事為政治服務!
——1962年10月20日凌晨,我人民解放軍的炮火便鋪天蓋地向入侵克節朗的印軍陣地傾瀉。9時許,印軍的第一個據點被攻下。到晚上8時多,克節朗戰役即告結束。反擊作戰員、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張國華聳聳肩,笑了:“這樣容易取得的勝利,我當兵33年,還是頭一次!”
印軍中,有一支老牌部隊,“杰特”聯隊,1962年11月,被調到喀刺昆侖山口,與解放軍作戰。“杰特”聯隊在英國殖民印度期間組建,隨英軍參加過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還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杰特”聯隊曾仆從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火燒圓明園。
得知“杰特”聯隊也在與解放軍作戰時,不愿大打的毛澤東主席,親自給在西藏的張國華將軍下達了“百年國恥,務必全殲”的命令。
結果,“杰特”聯隊就在中印自衛反擊戰中,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了!
1962年11月21日,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歷時1個月。在東段,中國邊防部隊進攻到“麥克馬洪線”以南;在西段,清除了印軍設在中國境內的所有據點。共斃、俘印軍87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中國政府宣布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停火、后撤。
——1962年12月1日至1963年3月1日,我軍官兵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20公里以北地區。隨后,中國政府又向印度政府交還了繳獲的大批裝備,釋放了3900名被俘官兵。
印軍一戰慘敗,尼赫魯非常惱怒,瘋狂反撲計劃未果抱憾而亡
1963年2月中旬,也就是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結束后,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向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匯報時說:“這次邊境作戰部隊的表現好得很,簡單地說,就是兩句話:一不怕苦,從上到下沒有叫苦的;二不怕死,前仆后繼,倒下一個馬上有人頂上去。這兩方面的事例都多得很。”
2月15日,羅瑞卿在陪同毛澤東會見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時當面向毛匯報了張國華講的“兩不怕”。
“是呀,過去岳飛講文官不要錢,武將不怕死,天下太平矣!這句話有片面性,因為它缺了一面,好像文官不要錢,但是可以怕死,武將不怕死,卻可以要錢。”
毛澤東聽了非常高興地說,我們解放軍則是文官既不要錢,也不怕死,武官既不怕死,也不要錢,這樣豈不更好,天下豈不更太平!岳飛還有兩句話:“餓死不搶掠,凍死不拆屋”。就是餓死也不能搶劫,凍死也不能拆房子烤火。看起來,岳飛治軍是有他的一套的。所以那時金兀術不怕別的,只怕岳家軍。他說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說到這里,毛澤東加重了語氣:“誰要撼我們解放軍,那就更加困難了。撼山易,撼解放軍難。”
與我作戰慘敗后,尼赫魯感到非常惱怒,滿肚子的火氣無處可撒。印度國內議員群情激憤,個個都要求印度為了尊嚴而戰。印度政府開始打太極,尼赫魯一面寬慰國內咬牙切齒的政府官員們說,像中國這樣侵略性十足又不肯悔改的敵人一定要斗爭到底,一面秘密向邊境軍隊下了停火命令,不會再和中國軍人有沖突,并向中國表示愿意放棄前進政策。
不過,對尼赫魯來說,這場戰爭失利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通過中國"侵略"之事,印度整個國家始終低迷不已的民族情懷突然高漲起來。全民幾乎瘋狂起來,直接把中國視為印度第一號敵人。從內心來講,尼赫魯始終無法面對這個結果。
為了挽回印度的所謂的尊嚴,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晚年的聲威,尼赫魯不停地向蘇聯領導人尋求新的軍事援助,請求美國派轟炸機和軍隊向中國開戰……尼赫魯更是積極全面的擴軍備戰,專門組建了針對中國軍隊的“山地師”部隊。
然而,尼赫魯沒能實施他的瘋狂計劃,1964年1月8日,在布巴內斯瓦爾召開的國大黨年會上,尼赫魯在主席臺上突然中風,左側癱瘓,5個月之后,1964年5月27日,心臟病發作而抱恨逝世。生前,尼赫魯也承認,印度一直都生活在自己想象的虛幻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