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和遼朝的雙雄對峙中,位于遼朝以西、北宋西北的西夏是個不容忽視的強勢存在。有人說遼朝之于北宋是戰略壓力,西夏之于北宋則是巨大的戰術壓力。西夏的國力滅不了北宋,但能夠給北宋每天都添點惡心。
說到西夏的興亡上下限,一般都認為是始于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亡于1227年蒙古滅西夏,首尾190年。滅亡時間沒問題,史所公認,但西夏的建立時間實際上并不始于1038年,而要更早。早在唐朝末年,西夏就已經存在了,當然那個時候還不能稱為西夏,而是定難軍。
西夏皇帝姓李,但這是唐朝皇帝的賜姓,他們自己則認為是北魏拓跋皇族之后,李元昊就常稱自己是拓跋魏之后。拓跋氏入唐后依然混得風生水起,傳到唐末有個牛人叫拓跋思恭。唐末天下大亂,拓跋思恭趁亂占據宥州。宥州在哪?就在內蒙古西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以南的毛烏素沙地中。拓跋思恭不是鳳凰男,他的家族世代在夏州(內蒙古烏審旗南)、銀州(陜西省榆林市南)為官,祖父是夏州刺史拓跋乾暉。
黃巢起義給唐朝造成巨大的生存壓力,迫于無奈,唐僖宗只好下詔讓各路諸侯勤王。拓跋思恭自然不會閑著,帶著幾萬兵馬來渾水摸魚,果然摸到一條大魚。唐僖宗封拓跋思恭為夏綏銀節度使(后為定難軍節度使)。夏綏銀地區本就是拓跋家族的活動區域,但更多是有名無份,唐僖宗此舉等于承認了拓跋家族對夏綏銀地區的統治。
拓跋思恭(也稱李思恭,唐朝賜姓)于公元895年去世,因為兒子李仁佑死的早,孫子李彝昌年幼,所以定難軍暫由李思恭的弟弟李思諫管理。由于定難軍實力太弱,李思諫制定了符合定難軍的發展思路——向強大的中原王朝稱臣。當時的中原王朝是朱溫建立的后梁,雖然在五代梁唐晉漢周中實力不算太強,但至少在當時的江湖上,后梁是最強的。定難軍向朱溫的后梁稱臣,這等于拿到了長期飯票,后梁把定難軍當成為自己的外藩,不容其他割據勢力染指。
李思諫死后,定難軍的控制權又回到李思恭一系,也就是其孫李彝昌手上。可沒想到李彝昌是個短命鬼,在位三個月就被夏州都指揮使高宗益殺了。想自立為定難軍之主的高宗益被夏人所殺,李彝昌的族子李仁福繼位為定難軍之主。
圖-毛烏素沙地
李仁福的發展思路和之前相比沒有變化,依然向中原王朝稱臣。至于梁唐晉漢周宋走馬燈式的換大王,李仁福是管不著的,磕好自己的頭就行了。這是定難軍沒有選擇的發展道路,咱們看地圖,定難軍轄區包括內蒙古與陜西接壤的地帶,這里除了毛烏素沙地,就是黃土高原,農業發展條件相對較差。定難軍的倉庫里沒多少銀子和糧食,在這種情況下,定難軍是沒有本錢和中原王朝作對的,畢竟還指望著中原王朝發工資呢。五代諸朝(含宋初)成天打來打去,重心都放在中原地區,哪有時間管定難軍的閑篇?只要你稱臣就行了。
定難軍在五代宋初的夾縫中艱難存在著。公元933年,李仁福傳位于兒子李彝超,李彝超于公元935年傳位李彝殷。李彝殷在位時間較長,一直活到了北宋初趙匡胤時,封為西平王。公元967年,李彝殷傳位于兒子李光睿(后避宋太宗趙光義名諱,更為李克睿)。李克睿于978年傳子李繼筠,兩年后李繼筠去世,定難軍為其弟李繼捧控制。
李繼捧在公元982年做了一件大事:奉定難軍歸于北宋。這本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但李繼捧所為卻激怒了族弟李繼遷。李繼遷是李思恭族弟李思忠的玄孫,和定難軍統治者的血緣非常疏遠。可是李繼遷認為李繼捧沒有資格斷送祖業,拉了一票人馬和北宋斗了幾十年。李繼遷從幾乎一無所有,到把宋太宗趙光義拖得精疲力竭,成了趙光義在軍事上短板的有力證明。公元991年,李繼遷收復了祖業之地夏州,十一年后,也就是公元1002年,北宋在大西北的軍事重鎮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被李繼遷奪去。靈州位于黃河邊上,土地肥沃,比夏州更合適作為根據地。李繼遷更靈州為西平府,后來成為西夏王朝的國都興慶府。
李繼遷復興“夏國”之后,于公元1004年傳位給兒子李德明。李德明不出名,但他的兒子你一定知道,就是李元昊。實際上李德明是非常有能力的,他在位期間拿下了對西夏來說極為重要的河西走廊,也斷掉了北宋和西域的陸路聯系通道。此時的西夏就是一個獨立王國,只不過向北宋稱臣而已,李德明就是不掛名的皇帝(死后追尊夏太宗)。李元昊稱帝于1038年,但早在六年之前的1032年,李元昊就成為西夏之主,只不過當時沒稱帝而已。后人一般將公元1038年視為西夏立國之始,這其實是不準確的。這么說吧,吳大帝孫權稱帝于公元229年,但孫權早在公元200年就是江東之主,222年受魏封為吳王。誰能說公元229年之前的東吳不是獨立王國呢?
西夏之始到底應該從哪年算起呢?嚴格來說應該從公元881年算起,拓跋思恭在這一年控制定難軍,算是西夏立國之始。但也有人認為定難軍不應該算是西夏立國之始,有些像五胡十六國的代國,代國是北魏的前身,但不能把代國算進北魏。另外還有一種算法,西夏立國之始應該從李繼遷反宋的公元982年算起。但不管怎么算,西夏立國之始是公元1038年都是有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