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木鐸
△印度方面開始從加勒萬地區撤軍
盡管集結了6到8萬大軍,但面對中國的強大壓力,印度始終不敢"開第一槍",最終還是灰溜溜的撤軍了。據印度聯合通訊社、"今日印度"網站7月6日13時的報道,中印兩國同時在加勒萬河谷脫離接觸,印度軍隊向后撤退了1公里,而中方也騰出了1公里,以形成一個長達2公里的"緩沖區"。隨著越境印度士兵逐步后撤,中印兩軍在加勒萬河谷的危險對峙,將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相信邊界事態會較快恢復正常。
△印度媒體的報道
中印之所以會在邊境出現如此危險的對峙,責任完全在于印度政府。今年4月份,印度就不斷派軍在加勒萬地區"修建道路、橋梁",不顧中國的交涉與抗議。5月6日凌晨,印度士兵更是乘著夜色偷偷潛入中方領土,企圖"構筑工事","單方面改變邊境管控現狀",被中國巡邏邊防部隊發現。6月15日,印度軍隊"再次跨越"實控線進行挑釁,雙方發生激烈肢體沖突,20名印度士兵被打死。
雖然是印度有錯在先,但新德里政府和印度媒體卻慣于將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角色,煽動、忽悠印度民眾,以轉移因為新冠疫情泛濫和經濟危機造成的巨大國內矛盾。此后在短短半個月內,印度累計向加勒萬河谷附近地區增兵4個師,每個師大約1.5到2萬人,共計6到8萬大軍。其中至少有1萬多人是印軍山地師,印度還在拉達克地區部署了大量的T-72與T-90S主戰坦克,機場也停滿準備作戰的戰斗機與武裝直升機。
由于常年與巴基斯坦作戰,奉行擴張主義的印度對于戰爭其實并不陌生,借著20名印度士兵死亡掀起的民族主義情緒,印度高層與民間多次瘋狂叫囂"不惜一戰","做好了應對最壞情況的準備"。但最終,印度方面還是"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結束了對峙事件,灰溜溜地從加勒萬撤軍了。新德里之所以會服軟,絕非是因為其良心發現,或者其蠶食周邊國家領土的政策出現了變化,而是因為中國態度非常堅決。
從這次對峙事件來看,中國是做好了萬全準備了的,這都是吸取了洞朗對峙的經驗教訓,對于印度也不慣著了,該打就打,一次性就干掉了20名印度士兵,說明中國不怕把事情搞大,但中國絕不開第一槍。另一個方面,面對印度方面的"蠢蠢欲動",中國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面,中巴兩國外長在7月2日進行了電話會晤,討論了克什米爾與加勒萬地區的局勢,一致譴責印度的"好戰姿態",宣稱新德里"危害了地區和平"。
7月3日,就在中巴外長會晤后的第2天,2萬巴鐵軍隊集結出征,逼近印控克什米爾,巴軍陣地雷達全開,巴鐵總理伊姆蘭·汗高調宣布,巴基斯坦將"不惜一切代價"捍衛中巴經濟走廊,因為這是中巴"全天候友誼的象征"。印度媒體驚呼,印度"面臨兩線作戰的風險","印度戰略家擔心的最壞情況出現了"。注意!另一方面,同一天,中國政府嚴厲警告印度,"不要錯判形勢","不要對中國有戰略誤判",語氣極其嚴厲。
中國之所以突然警告印度不要"戰略誤判",就是因為莫迪總理突然出現在發生對峙的加勒萬河谷附近的拉達克地區,并對前線印度軍隊發表了講話,此舉有擴大事態的嫌疑。需要指出的是,6月29日,中印兩軍舉行了將軍級別的馬拉松式的談判,經過11個小時的交鋒,印度無奈同意撤軍,而7月6日是雙方約定的撤軍日期。現在莫迪親臨前線,是不是又要使壞,因此中國金剛怒目,嚴厲警告莫迪不要"誤判形勢"。
如果印度再度出爾反爾,像6月15日那樣違背承諾越界挑釁,那么什么后果,印度方面是非常清楚,畢竟巴基斯坦2萬大軍已經做好了戰斗準備,而中國也絕非毫無預備,西藏地區近段時間密集軍演。正是在如此強大的壓力下,被架在民族主義烈火上炙烤的莫迪大仙也非常無奈,對峙再繼續下去,他承受的內外壓力將更大,只能決定撤軍,與中方脫離接觸。有人可能表示,為啥沖突發生在中國境內,中國也要后撤呢?
這里可以借鑒洞朗對峙,當時也是中印脫離接觸,這是給對方一個臺階下,是中國的還是中國的,沒有損失。古語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還是那句話,不要被印度帶了節奏,抓住主要矛盾,"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