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月26日,印度都會舉行“共和國日”閱兵式。
每年的閱兵式上,都會有印度“國粹”的壓軸表演,那就是最引人注目的摩托車雜技。
2015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受邀參加閱兵式,全程波瀾不驚的奧巴馬,在看到一輛摩托車疊加N個羅漢的表演時,禁不住向他們伸出了大拇指。
當時的印度媒體,對這一細節進行了報道,稱摩托車技表演,是奧巴馬點贊的原因,并引用奧巴馬的話調侃說:
“美國的特勤部不可能允許他騎摩托,尤其是不會允許他用頭部來騎。”
閱兵式這么嚴肅的場合,搞一堆人在摩托車上表演“雜技”,這似乎偏離了閱兵主題。而且這些表演者,正是印度部隊的一部分,它主要由2個特殊的兵種組成:
一個是印度邊防部隊(Border Security Force,簡稱BSF)的Jan Baz表演隊;
另一個是信號部隊(the Indian Army Corps of Signals)的Dare Devils表演隊。
前者成立于1990年,目的是向印度人民展示其駕駛技巧。
地理環境使然,這支邊防軍在執行守衛任務時,需要高超的駕駛技巧與奉獻精神。
戴白帽子的,是信號部隊,他們源于英國殖民時期的皇家信號部隊,主要工作是在戰場上為軍隊提供通訊信息支持。
在以往電子設備并不發達的條件下,他們必須由士兵駕駛摩托車,迅速快捷地完成信息的傳遞。
在山地崎嶇多險,且槍林彈雨橫飛的環境中,想繞過子彈飛,還真得有神一般的摩托車駕駛技術。
有人會問,這些摩托車在現代的戰場上真是這樣用的嗎?
非也。
特殊的年月產生特殊的神人,與二戰日本有一種專門訓練視力的“貓眼”兵種一樣,他們都是科技不發達時的產物。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使用摩托車通訊已經開始落后于時代的需求。
2018年起,信號兵便不再進行表演,退出了歷史舞臺。
如今,我們看到的表演,多是邊防部隊的一種文化展示。年年表演年年引人注目,全球都沒有其他任何國家,敢和印度比“超載”。
這,也漸漸成為了一種印度獨有的“國粹”。
這是閱兵式上摩托車表演的第一個原因,歷史層面的。
第二個是,是現實原因。
實際上,高難度的摩托車駕駛技術,源于歷史,成于文化,而當下所宣示的,還有一種突破精神——不斷挑戰極限,不斷超越自我。
2006年的閱兵式上,26名印度兵在3輛摩托車上疊加成金字塔狀,用了1分16秒的時間行駛了1公里,成為世界紀錄。
另一項世界紀錄,也在這場閱兵式上出現:
40人同乘一輛摩托車上,用時48.11秒,行駛了32米。
2008年,這個數據又被打破了:251名隊員在11輛摩托車上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人體金字塔造型。
雙手大撒把騎摩托車,在2009年之前,是由中國人劉繼春保持的。
他在Z字形路線上行駛5320米。
而當年印度的信號兵打破了這一紀錄,在Z字形路線中行駛了16000米。
不斷超越,突破自我,競技精神,是印度閱兵摩托車表演經久不衰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就是異國文化的不同了。
在我們看來,大閱兵是國之大事,莊嚴神圣,但在印度人看來,閱兵式并非一個單純的檢閱軍事行為,而是一個具有大聯歡性質的節日。
“共和國閱兵式”,英語為“Repulic Day Parade”,其中的parade一詞,本身就有游行、閱兵等多項意涵。所以印度人看來,parade完全有大派對、大聯歡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