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時候一個孩子一出生,就決定了這個孩子會不平凡,也許不需要太多的努力,便會達到常人難以到達的地位。孔德成作為孔子的后代,從出生到去世,都會受到國家的關注。近代以來,儒學一直在被批判。孔子的第77代傳人孔德成不僅出生經歷了坎坷,未來也同樣命運多舛。最終,他決定將這個沉重的稱號給放下,以后再無衍圣公。
1、 儒家思想:從西漢開確定為統治思想,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孔子一個中國乃至享譽世界的文化名人。孔子從春秋時期開始創立儒學,經歷了無數的社會變化,改朝換代,儒學一直保持著重要的地位,不僅沒有衰落,反而越來越強盛。孔子是春秋時期人,當時生產力急劇發展,社會處于一個大變革時期,儒家思想便應運而生。孔子以"仁"為其核心思想,創立儒學。盡管孔子拼盡全力去推廣自己的學說,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并不受用,因為當時社會動蕩,孔子的這種儒學不能適應那個時代的趨勢。
而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學說,卻備受君王重視,并在秦朝時期確定為統治思想。秦朝暴亡后,西漢初年經歷了多年的動蕩,社會殘破,民生凋敝,政府采用無為而治的方法來進行統治。這樣社會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弊端卻也很多,比如君臣不思作為,諸侯亂而作上等。漢武帝時期采取丞相衛綰和董仲舒的決策盡罷百家之術,僅留儒家。儒家的思想地位從此開始逐漸確立起來。西漢末年儒家出現了經今古文之爭,儒家最終在東漢時期鄭玄的努力下實現合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的地位略有下降,當時社會極其動蕩,人們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生死未卜,玄學思想蔓延全國。不過這種不穩定,只是暫時的。隋唐時期重新確立了儒家文化的統治地位。這個時期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佛教的思想,顯得更加完備。兩宋時期是儒家的一個大發展時期,也是一個大變化的時期。其中程頤、程顥、朱熹等人,對儒家的文化貢獻十分巨大,儒家思想成為官方哲學。從明朝到清朝滅亡,儒家思想已經極發展到了極為完善的地步,并僵化逐漸明顯。新思想的傳入,使得越來越多的額人批判儒家思想,孔氏家族衍圣公的稱號依然有很大的號召力,本文所講述的就是,孔子第77代傳人第32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出生故事。
2、 最后的衍圣公——孔德成,從出生到去世,一直受到極大的關注
孔德成的出生有著極為坎坷的經歷。孔德成的父親是為孔令貽,他是孔子的第76代傳人,第三十一代衍圣公。孔家因為儒學的緣故,從西漢開始,始終會得到執政者的加封,到了北宋宋仁宗時期,改封孔子的直系后代為衍圣公,此后永為定制。孔令貽自然是孔家的傳人,但是他還需要為下一代考慮。他生前有正妻孫氏和小妾豐氏,然而造化弄人,正妻一直沒有生育,早早的就去世了;小妾豐氏也沒有生育,這可把孔令貽急壞了,如果他沒有生出兒子,衍圣公就要絕后了。
情急之下,他娶了當時的一個丫鬟王寶翠。王寶翠不負眾望,可總算懷孕了,第一胎生的是女兒,眾人有點白高興一場。第二胎很快就有了,然后第二胎又是一位女兒,雖然王氏兩度懷孕,但是都生了女兒,對于孔子的繼承,不起任何作用,因為衍圣公只傳男不傳女。
孔令貽又多病,身體虛弱,不到50歲時便躺上了病床,岌岌可危。總算天佑孔家,在孔令貽即將去世的前幾個月中,王寶翠再度懷孕。當王寶翠懷孕5個多月的時候,孔令貽感覺到自己就快不行了,留下遺言:倘若王寶翠生下男兒,立為衍圣公。但是誰也不清楚王寶翠是否能生下男兒,孔氏家族和當時的民國政府,都十分焦灼的等待著。
過了四五個月,王寶翠要臨盆了。由于王寶翠生男或者生女直接會影響到孔家乃至整個政府,如果生下女兒,勢必會引起另一場繼承動蕩。王寶翠生產當天,山東省省長、顏氏后人,曾氏仇人,孟氏后人、孔家各個長輩同時到場進行等待。北洋政府更是害怕王寶翠生下女兒有人進行調包,派出大量的軍隊,把孔府上上下下團團圍住,嚴陣以待,容不得有片刻的馬虎外。
然而造化弄人,王寶翠偏偏難產了,眾人那是急得不得了。有人就建議,將孔府的正南門打開;也有人說,孔府的風水對于產子十分的不好,后面太高了,小公子進不來。提各種建議都有,只希望母子平安。眾人越發的緊張,不出一點聲。突然孔府的傭人敲鑼敲了13下,這個意思表明是公子誕生。孔家和政府的人徹底放下心來。當天北洋政府連放13炮,來表示對孔家后人的歡迎,這個嬰兒就是孔德成。
雖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然而孔德成的命運卻是十分多舛。還沒出生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在他出生后10余天中,他的母親又去世了,他由陶氏進行撫養。孔德成又生于一個大變革時期,孔家的地位雖然依然很重要,但是也不斷遭受到批評。
孔德成自身也是受過新思想鑒于的新青年,他也認識到,衍圣公背后的腐朽。于是多次請求撤去衍圣公的稱號,蔣介石一直沒同意,迫不得已下將衍圣公改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成為中華民國為數不多的世襲官。在1949年的時候,蔣家天下傾覆,孔德成也隨著蔣介石一同去了臺灣,在臺灣時候,他雖然擔任政府的一些官員,但是主要從事學術研究,不過問政事。
在2008年10月,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病逝于臺北。
后記:
衍圣公的稱號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是儒家思想卻會一直影響現在和將來。儒家思想經過剔除、改良,已然是我們的治國思想、為人處世原則的重要濫觴。在國外,通過一所所孔子學院傳遞中國這種儒家文化,傳遞屬于中國獨特的文明。
參考文獻:
《孔子世家》
《孔子家語》
《孔德成先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