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余秋雨
世人所能接觸到的歷史,往往并非是還原其真相后的表現。歷史就如同每一個真實存在的生命一般,有過呼吸也有過疼痛。伴隨著歷史走過漫長道路后的事物,總歸將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那些熟悉又不曾觸及的過往,實則是最純粹的記憶。
任何在歷史留下足跡的事物都曾經歷過不為人知的往昔。無論是一花一草,或是在一方天地之家佇立已久的塵封建筑。江南西子湖畔,有一座屹立千年之久的古塔,承載了一方水土的傳承和文化。可最終它并未逃過時光的侵蝕,在百年前轟然倒塌,留給后人無限牽掛。
這座塔有著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叫雷峰塔,也是千年間風雨傳承的江南古剎。如今那個歷經風雨洗禮的舊時古塔早已消失人世,唯有數張黑白照片中能夠窺見其百年前的真容。遺憾與不舍之間,它也留給了今人些許啟示。
雷峰塔的歷史淵源
新中國成立以來,這座長埋歷史之下的千年古塔似乎不再有人提及。可隨著白蛇傳的廣泛播出,那個鎮壓白素貞的西湖雷峰塔建筑形象也再次深入人心。
如今的雷峰塔與原有的模樣已然是相去甚遠,五層結構的仿宋朝工藝和屋檐角落的風鈴,是大多數游人對雷峰塔留下的印象。這座如今象征著愛情和回憶的古塔多年前的故事依舊在等人訴說。
依照當地的歷史傳說記載,雷峰塔建造的起源是因為吳越國王對于佛陀文化的信仰,才有了興建此塔的想法。同時因為當時正值北宋太平興國時期,彼時其國王夫人孫氏過世,"皇妃塔"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紀念其追封的建筑。
又因其塔的建造位置身處雷鋒山的山峰所在,故又名"雷峰塔",不曾此后沿用至今。雷峰塔早年間歷經戰亂和荒涼時期,屢遭破壞之后又被重新修復。地處西湖湖畔的雷峰塔儼然成為西湖地標,深受南宋往后的文人墨客喜愛,幾乎歷朝歷代都能在詩書之中找到雷峰塔存在的痕跡。
傍晚時分的西湖,落日余暉總會均勻的鋪灑在這座高聳的塔身之上,雷峰夕照的美景也至此得名。雷峰塔也成為了西湖十景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倒塌前的真實寫照
歷史不會永遠眷顧某一事物。無論是朝代興替,或是陰晴圓缺,時代的發展總有其固定的規律。沒有什么能夠逃過時光的左右,即便其已然深入人心。
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年間,堅實的磚石結構和能工巧匠的心血傾注本該讓其長久屹立不倒,可王朝更迭之間,一座渺小的建筑似乎沒有任何可能受到特殊關注。雷峰塔在風雨之中安然無恙數百年,時間也來到了明朝嘉靖年間。
彼時正逢倭寇入侵,杭州城身陷囹圄。雷峰塔的屹立在一眾草木之間尤為矚目。被懷疑塔內藏有伏兵之后,一把大火不期而至。原本完整的木建筑結構頃刻之間化為灰燼。此后放眼雷峰塔周身,也僅留下了殘破的墻磚仍舊聳立。
歷史將此作為雷峰塔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因為至此之后,世界仿佛遺忘了它的存在,多年來無人對其修繕保護,雷峰塔受到的風雨侵蝕也逐年加深。遺憾往往開始于難以避免的傷害,等到無法挽回之后才空余無奈。
雷峰塔再次進入旁人視野,已然是晚清時期。那時候的雷峰塔在如今還能從雷峰塔倒塌前老照片中窺見一斑,讓人直擊雷峰塔倒塌前的真實樣子。雜草叢生的塔身和殘破的磚石,似乎在向世人訴說著多年來它經歷的風霜,那時候還總有游人趕赴西湖想要一睹真容。
該時代下給予雷峰塔最后打擊的,是一段空穴來風的民間傳說。當地相傳雷峰塔的磚石有著神奇的功效,諸如辟邪添丁之用。因此當地的居民不顧謠言真假,都前赴后繼去盜取僅剩不多的完整塔磚。
雷峰塔就這樣被當地百姓頻繁盜取塔磚,此后的數年里,雷峰塔的塔身被百姓掏空,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逐漸變得單薄,甚至連承載重量的塔基都空空如也。而搖搖欲墜的雷峰塔也終于難以支撐這般對待,終于在此后的1924年間轟然倒塌。
此后,這座屹立千年之久的古塔終于從世間全然消失,雷峰夕照的美景也至此不復存在。
重建古塔,再續前緣
似乎唯有失去才能讓世間眾人感受到該事物原本存在的意義。遺憾和不舍將伴隨這樣的失去長久在后人心中無法忘懷。
雷峰塔確實離開了西子湖畔,可世間對于其存在價值的討論似乎從未有過停歇。在雷峰塔剛倒塌的時候,魯迅先生就對此發表了文章議論這一事件。
同時,伴隨著雷峰塔倒下重見天日的還有珍貴的佛經等文物。同時,雷峰塔的徹底消失引發了無數人對它的懷念和追憶。那些曾經流傳甚廣的民間傳說和耳熟能詳的詩篇故事中,似乎都有雷峰塔揮之不去的痕跡。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尚未完結的故事總會以全新的方式揭示另一種開始。
世人對此追悔莫及之余,也開始自發的為雷峰塔發表觀點。數十年間向政府反映的關于雷峰塔的意見之中,絕大多數都在訴說著自己對于重建雷峰塔的支持和認可。這樣的聲音最終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明確回應。
1999年,浙江省委正式決定重建雷峰塔。經過數年的努力,全新的雷峰塔也重新屹立在了西湖之畔,2002年起,雷峰塔這個名字伴隨著全新的面貌再次向世人訴說著跨越千年的歷史傳說。只是無論如何,似乎都難找回當初的模樣了。
時光雕刻歷史,洗刷跨越成百上千年的回憶。總有一些故事難免留下遺憾,可最終也總有嶄新的詩篇迎接下一個未知的時代。世間萬物似乎皆是如此,過分的執著無法避免遺憾的到來,需要牢記歷史,也同樣需要放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