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是華北的抗日根據地。
晉,自然是山西省;冀,當然是河北省;那察是哪里?稍微熟悉歷史的朋友,肯定知道是察哈爾省。
伯希和認為察哈爾一詞來源于波斯語,意為"家長"或者"臣仆",隋唐時期突厥汗國軍隊中的精兵被稱作"柘羯"。"柘羯"就是"察哈爾"一詞最早的漢譯,傳入蒙古后音變為"jaqar",再漢譯就成了清代通行的察哈爾。
察哈爾省通志(宋哲元主持編修)
曾經赫赫有名的察哈爾省,在歷史上是什么樣的存在?請看下文。
明清時的張家口和察哈爾
張家口歷來為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漢族王朝爭奪之地。戰國時有李牧,秦有蒙恬,漢有衛青、霍去病、李廣,都是一代名將。直到明代為止,面臨的情況和秦漢差不多,只是對手從匈奴人變成了蒙古人。
清代滿蒙雖有爭斗,但整體最后歸于和諧。所以北方的傳統威脅逐漸消失,直到日本侵略者出現,出現了歷史上最慘烈的斗爭。
部分名單
明代時,張家口屬萬全縣,萬全屬萬全都司。嘉靖八年(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墻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筑,所以稱"張家口"。
胡守讓在《張家口通橋記》說:"張家口為上谷市口。"從明隆慶五年(1571年)開始,張家口就成為長城沿線蒙古與明朝之間最大的馬市,而當時宣化、大同雖然為一鎮首府,地位比張家口高,但卻并不是馬市所在。
張家口堡文昌閣(歇山頂,下為青磚砌筑)
張家口歷來是中原通往草原地區的重要通道,清代張庫大道是張家口繁榮發達的推手。張家口成為張庫商道的起點,其經貿地位突出,有"皮都"的美譽。但在京張鐵路建成之前,在這條大道上,主要的交通工具依然是駱駝、牛車和馬匹,效率低下,速度緩慢。
張家口車站(詹天佑手筆,KALGAN為張家口蒙語的英譯)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完工之后,張家口的橋東區發展很快,有"火車拉來的橋東區"之稱。
1915年3月,張家口至大同鐵路筑成。
1918年,張庫公路正式建成通車。
1921年,京張鐵路又延長到綏遠城(即今呼和浩特),張家口成為溝通中原與蒙古,乃至俄羅斯的陸上樞紐。
四通八達的交通,使得張家口后來居上,超越了萬全縣、遵化府,開始對該地區起領導作用。察哈爾省,曾經以張家口(張垣)為省會,就是明證。
清代康熙年間,把長城以北(口外)的蒙古分為八旗、四個牧群,并設置了張家口、多倫口、獨石口三個廳,都統名叫察哈爾都。
《清史稿》中關于察哈爾部遷移的記錄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置察哈爾都統,掌管察哈爾部,但只管口外八旗軍務,不理地方民政。民政部分則由直隸總督來管理。
民國察哈爾專區和察哈爾省
1914年6月14日,北洋政府設置察哈爾特別行政區,都統署設在萬全縣的張家口,就是原來清朝的都統衙門。這時候的都統,掌管轄區軍民事務,是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
當時察哈爾都統管轄張北、多倫、沽源、商都、寶昌、康保、興和、陶林、集寧、豐鎮、涼城等十一個縣。
商震曾經假裝和吉鴻昌和談,后來變卦
高維岳是奉系軍閥,但寫得一手好字。張家口大鏡門的牌匾"大好河山",就是他的手筆。
高維岳手書的大好河山
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察哈爾特別行政區改為察哈爾省。萬全縣作為首縣,張家口就成為察哈爾省的省會。都統這個職位,也消失在歷史之中。
民國察哈爾省(包括現在的朔州、大同、張家口、烏蘭察布、二連浩特、錫林浩特等地)
《察哈爾省通志》是在1936年左右,由宋哲元將軍主持編修的。當時情況復雜,戰事隨時可能爆發。還能編修地方志,實在是難能可貴。一般來說,盛世修志為易,亂世修志必難。光搜集資料一項,就難以著手。
馮玉祥和察哈爾省抗日同盟軍
"九 一八"事變之后,蔣介石和張學良實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很快侵占了東北三省和熱河(承德),又進一步逼近察哈爾。在這種情況下,愛國將領馮玉祥和吉鴻昌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組織了抗日同盟軍。1933年5月26日馮玉祥通電就任總司令。當天上午,張家口全城戒嚴,馮玉祥派兵占領察哈爾省政府,撤除了代理省長許墉的職務,逮捕了公安局長張九卿,繳獲了警察的槍支彈藥。還查抄了國民黨特務組織藍衣社的據點"張家口騾馬補充所",將腐朽的不抵抗地方政府一掃而光。
馮玉祥將軍
馮玉祥任命佟麟閣為察哈爾省主席,張允榮為財政廳廳長,吉鴻昌為警備司令兼公安局長,張礪生為警備副司令。這是地方的政府情況。
在更重要的軍事方面,同盟軍軍事委員會由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佟麟閣等十一人組成。軍事委員會任命方振武為北路前敵總司令,吉鴻昌為北路前敵總指揮,邱山寧為總司令部參謀長。
抗日同盟軍成立之后,得到共產黨人和各界進步人士的支持,隊伍發展很快,從幾千人發展到10萬多人。
第一軍佟麟閣部一萬余人;
第二軍吉鴻昌部六千余人;
第六軍張凌云部五千余人;
第十六軍李忠義部六千余人(原為東北義勇軍);
第十八軍黃守中部五千余人(原為東北義勇軍);
第五路軍鄧文部七千余人(原為東北義勇軍);
挺進軍孫良誠部六千余人;
二十四師富春部四千余人(原為東北義勇軍);
二十五師馬冠軍部兩千余人;
抗日救國軍方振武部一萬余人;
察哈爾自衛軍張礪生部七千余人;
第一軍第一師彭國政部三千余人;
蒙古自衛軍(德穆楚克棟魯普,卓特巴扎魯,富齡阿)約四萬人。
十多萬抗日同盟軍,來自不同民族,不同黨派,不同區域,團結起來共同抗日,實在是難得的壯舉。
1933年6月20日,方振武和吉鴻昌率領的抗日同盟軍北路軍,不怕犧牲奮勇殺敵,一下子收復了寶昌、康保、沽源三個縣城。又經過五日五夜的浴血奮戰,收復了察北重鎮多倫。同盟軍僅僅用了20天,就把日偽軍趕出了察哈爾省!這是東北"九 一八"事變之后,中國第一次收復失地。消息傳出,舉國為之振奮,也鼓舞了北方各省的抗日將士和愛國群眾。
但是,常凱申害怕抗日同盟軍赤化,還是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調動了15萬人圍剿同盟軍。馮玉祥內外交困,只得撤銷抗日同盟軍,將察哈爾黨政軍大權交給宋哲元。日本人做不到的事,他老蔣做到了,真是絕妙的諷刺。
1933年9月,吉鴻昌和方振武率領的一部繼續抗日,向灤東進發,但是遭遇日寇和國民黨部隊的兩面夾擊,到10月中旬,彈耗盡、糧吃絕,將士們大都為國捐軀。
吉鴻昌后來在天津租界被捕,被引渡到北平,隨后被常凱申殺害。
吉鴻昌將軍
馮玉祥、吉鴻昌、李烈鈞的詩(馮玉祥字煥章)
吉鴻昌身為將軍,詩也寫得這么清新脫俗,有幾分唐詩的韻味。可惜如此愛國,有才的將軍,不能見容于腐朽的國民黨政府。
馮玉祥的詩,自由質樸,愛國愛民之情躍然紙上。
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察哈爾省
1937年8月,張家口淪陷。國民黨的察哈爾省政府流亡外地,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抗戰期間,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活躍在山西、察哈爾、河北三省交界的地帶,當時稱作晉察冀邊區。
聶榮臻在阜平的晉察冀軍區司令部
到1945年8月23日,八路軍從日軍手中收復了張家口。當年9月,晉察冀邊區的黨政軍相繼遷入張家口市區。張家口成為晉察冀邊區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當時軍區司令部在9月底遷到張家口宣化路62號,現在是張家口市第六中學。
在文化方面,在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里,張家口出版了《晉察冀日報》、《新察哈爾報》、《張垣日報》等十種報紙,以及《北方文化》、《時代青年》、《長城》等十八種期刊!還出版了圖書九十五種,印刷了59萬多冊。不僅如此,在特殊的時期,還完成了第一部六卷本《毛澤東選集》的排版、制型任務。
大公報記者于岡稱贊道:如果按照人口和文化人的比例來看,恐怕張垣市是文化氣息最濃的城市了。
《晉察冀日報》報社設在原日偽蒙疆新聞社舊址,鄧拓任社長兼總編輯,胡開明任副社長。《晉察冀日報》的前身是1937年12月創刊的《抗敵報》,1940年11月改名為《晉察冀日報》,報頭是毛潤之書寫的。1946年10月,報社和部隊一道戰略轉移,離開張家口。在1948年,又和晉冀魯豫區的《人民日報》合并,從而完成了輝煌的歷史使命。
晉察冀日報曾在張家口出版一年零兩個月
建國后不久,察哈爾省建制取消
1952年12月,察哈爾省建制被撤銷,原察哈爾省一部分劃歸河北省,一部分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今烏蘭察布市),還有部分地方劃歸北京市。張家口作為省轄市而存在。
1952年的察哈爾日報
后記
在商品經濟的世界里,還有那么一些人,他們做過項目,就會對那些項目所在地產生感情。比如尚義、沽源、閃電河、張北、烏蘭察布這些名字,曾經多次出現在標書里,圖紙上,郵件中。翻翻張家口市志,再見到宛如親人一般,如沐春風,如飲佳茗。這是癡人么?有誰能理解癡人,又有誰能記得歷史呢?
閃電河
察哈爾省雖然短暫,但在歷史長河中也留下了輝煌的一瞬間,值得后輩銘記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姓名。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