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克什米爾,其實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和中國接壤的邊境地區,下面就詳細介紹一下由南至北的三個主要沖突地點:班公湖、加勒萬河谷和斗拉特別奧里地,包括地形地貌、印軍的部署和交通、62年自衛還擊戰情況以及如今中印雙方在戰術上的優劣勢,我軍的具體部署及交通狀況涉及軍事秘密就不多寫了。本來只準備寫一篇的,但是寫到加勒萬河谷已經8千多字太長了,所以還是拆成3和4兩篇。
班公湖
狹長的班公湖名稱來自于拉達克語,意思是高高的草原湖,它實際上由5個互通的小湖串聯而成,歷史上只有最西端這個湖被叫做班公錯。整個湖群的藏語名為"錯木昂拉仁波",意為長脖子天鵝(我覺得更像一條冬蟲夏草),東西長155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5公里,湖面海拔高度4240米,平均水深22米,最大水深57米,每年有長達6個月的結冰期。
班公湖是一座比較罕見的咸淡水混合湖,湖東部有多條河流注入,包括最大的兩條支流麻嘎藏布和多瑪曲,補給量大于蒸發量,湖水為淡水;湖中段收窄到100多米寬,最窄處僅有50米,這段瓶頸阻止了東西兩半水體的交換;湖西部支流稀少,蒸發量大于補給量形成咸水,鹽度接近20‰,不過還沒達到35‰的海洋平均鹽度指標。
一半咸一半淡雖然罕見,卻不是僅見,比它大得多的巴爾喀什湖也是如此,有伊犁河注入的西半部是淡水,缺少支流的東半部是咸水。這兩個湖都曾經屬于中國,如今一個變成國際湖泊,一個屬于哈薩克斯坦了。
班公湖以中印實際控制線為界,西部31.5%面積屬于印控克什米爾,東部68.5%屬于中國西藏日土縣。印度根據1865年私劃的約翰遜線認為最窄處以西都屬于印度的阿克賽欽,這就是爭議的來源,而我國并不承認所謂的約翰遜線和阿克賽欽主權爭議問題。近幾年中印雙方發生沖突的地點都在湖北岸實際控制線附近,下圖左上的圓圈處。
作為一座典型的構造湖,班公湖岸坡陡峻,兩岸的山峰高度在5000-6000米之間,多處山體直接插入湖中,其它地方湖邊也只有非常狹窄的岸灘和幾處支流形成的小型沖積扇,沿湖通行非常困難。因此戰術態勢上我軍在班公湖是天然要吃虧一些的,從后方主要公路前往沖突地點的路程要比印方長近3倍。
陸路難行還可以利用水路,我軍在班公湖部署了享譽全軍的"第四大艦隊":被官兵戲稱為西海艦隊的阿里軍分區班公湖水上中隊,裝備有928系列B型、C型和D型高速巡邏艇,均由常州玻璃鋼造船廠建造,三種艇型各有特點,搭配使用高效靈活。
928B型,尺寸較小,乘員5-7人,用于日常巡邏
> 928C型長13.2米,配備3臺440馬力柴油機,航速32.4節,載員23人,用于人員和物資運輸
> 最新的928D型長13.8米,由3臺295馬力柴油機驅動泵噴推進器,航速達到39節,載員10名,乘員艙有裝甲保護,用于突擊和特情處置
話說人家以前真的是海軍 - 1962年從東海艦隊整建制抽調的舟山群島水上交通中隊,不遠萬里從東海之濱搬遷而來,轉隸陸軍,去年下半年水上中隊已經升格為班公湖營。印度在班公湖也部署了舟艇部隊,專門從美國佛羅里達坦帕游艇公司訂購了17艘TEMPEST 35-SPC型高速巡邏艇。
> TEMPEST 35-SPC長11米,重5.96噸,發動機功率630馬力,航速35節,載員12人
在印度的新聞報道中,通常把沖突地點稱為F4,這既不是美國戰斗機的名字也不是昔日的臺灣男團,而是指班公湖北岸8個山體突出在湖中的小半島,印度人稱之為Finger - 手指,從西到東依次編號為F1 - F8:
在1962年反擊戰之前,印軍哨所設置到上圖白線旁的西里扎普(Sirijap),反擊戰中我軍占領了這個沖積扇,并在圖右那個小湖灣內設立了一個帶小碼頭的哨所,我軍巡邏隊最遠巡邏到手指4,因此我方認定的實控線就沿著手指4的中線通過。
直到2011年前,印方負責這一帶防守的印藏邊境警察(ITBP)哨所還遠在班公湖最西端的弗布朗(Phobrang),離手指4有40多公里。但手指4和我方那個哨所之間并沒有任何障礙或者標識,印方巡邏隊會一直巡邏到手指8,再往前,不敢走了。印方據此認為實控線仍在62年印軍防線位置,因為此線以西我軍沒有哨所,也就沒有實控(這臉皮比墻還厚,他們的哨所離開40公里也可以把這里算實控,我們離開10公里就不算實控)。
中印巡邏區在手指4和手指8之間有重疊,但雙方巡邏分隊的領隊都會小心地避開對方,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你巡邏你的,我巡邏我的,大家心照不宣,和平相處。
水上巡邏艇也有雙方約定好的接觸機制:如果另一方進入本方水域,會派出相同數量的舟艇應對,在相距6米的地方停下,展開紅底白字的雙語橫幅并喊話:"您已在中國/印度水域。"對峙10分鐘后換另一組橫幅"為了和平和安寧,我們將返回己方,相信你們也會照做。"然后鳴金收兵,各自回營。雖然畫面看著莫名喜感,但對雙方軍人而言這是極為嚴肅的執勤程序,在不失尊嚴的同時有效避免沖突。
>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印邊境大多數地區還是相當平靜而友好的,駐守在如此高寒險惡環境的邊防軍人并不希望使用暴力
2013-2014年間,印度將前線公路修到了手指3,ITBP在那里設立了一個營地和哨所。我方認為此舉破壞了過去雙方達成的邊境管控協議,解放軍開始封閉手指4和手指8之間的區域不讓印軍巡邏隊通過。過去見面握個手打個哈哈,如今變成了經常性的互相頂牛不讓過,最終在2017年8月15日演變為一場暴力混戰,著名的"飛踹"就發生在那次。
之后三年,表面上邊境的局面并沒有任何改變,中方沒有往前新建哨所,印方繼續巡邏到手指8。但是在實控線后方,很多變化在悄然發生。我軍在小碼頭旁的山岡上建立了一座雷達站,整個班公湖四周的山巒和湖面盡收眼底,無需巡邏隊員肉眼時刻盯守,哪怕印方幾個人的小分隊行動都能全天候掌握。
國外媒體制作的雷達站探測范圍
據印度軍事觀察員報道,今年4月底5月初,我邊防部隊忽然前出占領了手指4到手指8之間的整個區域,前沿哨所修到了手指4后方的山脊上,直接俯視手指3的印方營地,公路也一直鋪到手指4。同時還控制了后方4-5公里范圍內海拔4500-5000米的制高點,控制區域達到35-40平方公里,在一線和希日杰普各部署了1-2個營的兵力。
在這樣的威壓態勢面前,印度方面終于坐不住了,5月5日印軍巡邏分隊再次越過手指4進入中方管控區,并襲擊了前來交涉的我方人員。我軍大部隊迅速趕到控制了局勢,在岸邊擺下一排捆扎結實的沙丁魚(現場畫面過于血腥少兒不宜,就不貼了),之后雙方脫離接觸。從下圖印方拍攝的視頻截圖也可以看出印度巡邏隊已經到了手指4半島的東側根部,越界了約200米。
5月9日在中印邊界東線錫金段又發生類似沖突,中印邊界多地事態緊張,接著就是6月15日的加勒萬河谷事件,等這一個多月過去后印度媒體回頭再看班公湖時,發現基建狂魔已經在手指4到手指8之間建造了多處大型建筑徹底封閉了湖邊道路,沿著山脊線加固了工事,手指4甚至還修筑了新的碼頭、艇庫和營地。
我邊防戰士在手指5的湖岸上繪制的中國地圖和中國字樣
這幾乎就是洞朗事件的翻版,印度把事鬧大,然后就沒有然后了,荒蕪得猶如火星的高原地表上不可思議地涌現出高標準公路、永備工事和高大建筑,斷絕了一切渾水摸魚的可能性。
印方從南岸拍攝的我軍雷達站和工事
從戰略角度看,班公湖地區相當重要。在長達2000公里的中印邊界上(算上各片自認為屬于印度的區域,印方宣稱的邊界長度為3500公里),這里的湖面是唯一一處完全平坦的通道。對印度來說,通過班公湖可以直接威脅修筑在湖東岸的新藏公路,切斷新疆和西藏的戰略聯系。
> 老的新藏公路在班公湖一段也是繞湖而行的土路,如今新修的G219國道高等級柏油公路直接開鑿隧道穿山而過
對中國來說,班公湖西岸的2條山谷是通往拉達克內陸的便捷通道。西北角的山谷前出43公里到達德巴克(Durbuk),這是拉達克東部地區的交通樞紐,向東北沿德巴克-什約克-DBO戰略公路(DSDBO)可通往加勒萬河谷和斗拉特別奧里地,向西北可沿什約克河谷通往卡爾薩和錫亞琴冰川,向西沿班公湖公路通往卡如和列城,向南沿塔薩卡拉公路通往楚舒勒和印度河谷。
南方山谷口的楚舒勒(Chushul)本身就是印軍的一個重要據點,向南到達印度河谷后往西北可去列城,往東南直達巴里加斯,深入阿里地區腹地。印度在這兩個要點之間部署了重兵,包括第81山地旅、第114步兵旅和第4騎兵團,唐色的騎4團T-72陣地海拔4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坦克部署地點。
印度早在1962年之前就在楚舒勒東南8公里處的戈壁灘上修建了一座機場,未鋪設的土跑道長2公里,距離實控線僅有1740米,是離我國最近的一座機場。不過它只能起降運輸機,而且被直線距離只有6.3公里的斯潘古爾邊防連哨所以及附近山脊反斜面上的陣地看得死死的,真是連飛機上卸下來的是黃咖喱還是紅咖喱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然而從戰術角度來說,班公湖本身并沒有多少軍事價值,長達半年的封凍期令這一區域徹底停擺;被伸入湖面的山體分割得支離破碎的湖岸也完全不適合大規模部隊集結和通過,狹窄的瓶頸地段甚至限制了水上運輸的可能性。無論中印想要展開大一點的作戰行動,走班公湖都是條件最差的一條路,陸路通道在更南方。
之所以印方一再在北岸挑釁,而不選擇交通條件更好的南岸,是因為南岸制高點被我軍位于海拔5100米的秋迪儉革拉哨所牢牢掌握,而且班公湖以南區域是他們的傷心地。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的第一階段,部署在班公湖兩岸的我新疆邊防部隊在10月21日-22日四戰四捷,拔除了印軍31個據點。之后在雪域高原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長途奔襲140公里,于10月27日圍殲入侵巴里加斯的印軍。
10月24日中國政府就發表聲明,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提議雙方從戰前邊境線各自后撤20公里。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大舉增兵反撲,自衛反擊戰進入第二階段。
62年在班公湖南岸巡邏的印度來復槍兵
西線主戰場轉移到班公湖正南方10公里的斯潘古爾湖畔,也就是著名的班公洛反擊戰。11月18日清晨,印軍在炮火支援下向駐守斯潘古爾湖地區的新疆邊防部隊發動攻擊。嚴陣以待的我軍以一個團的兵力奮起還擊,穿插部隊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和漫天風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大坂(也就是冰川),按時抵達敵后側的反擊出發陣地。經兩個多小時激戰,我軍三路部隊攻克印軍3個據點,隨即轉向奪取了印軍炮兵陣地,并用炮火壓制破壞另外3個據點,19日印軍全軍潰退逃回印度境內,到20日中國軍隊殲滅印軍廓爾喀第8聯隊第1營的大部分兵力,將西段入侵印軍據點全部清除。
打得疼了才能長記性,如今不論是在加勒萬河谷、班公湖還是西段邊境其它地方有沖突,雙方脫離接觸后坐下來談判的地點都在楚舒勒機場旁邊的莫爾多邊境人員集合點,62年印軍慘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