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替換后,我還是原來的我嗎?
被謀殺的人生
這不是思想實驗,這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案例。山東一個高考冒名頂替事件,陳春秀在“落榜”16年后發現有人盜用自己身份,拿著自己的通知書上了大學。(另有茍晶事件,同樣讓人憤懣不平)
對于整個世界而言,如果不考慮混沌定理,這只是時空漣漪上的微小漲落。但對于陳春秀而言,這是連鎖的蝴蝶效應,這個個體命運出現了巨大轉折。
高考濃縮了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總共12年的時光,如果再加上考上大學的4年(大專3年),以及之后工作的4年影響,那是整整近20年最黃金的歲月。如果高考被替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人生被替換。
表相之下的實質,真相異常殘酷:身份的本質是什么?當命運的載體不再是你,那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陳春秀”?
這是一個“忒修斯之船”式的問題。
什么是“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是最為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它最早出自公元1世紀普魯塔克的記載,是一種有關身份更替的悖論。
整個悖論表達如下。
已知條件:
海上有一條航行的船A,組成這條船的零部件有N個。船在航程中不間斷替換部件,直到船體上的N個零件全都被替換。
原始問題1:維修后的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忒修斯之船?延伸問題2:用忒修斯之船上取的老部件重新建造船B,那么船A和船B誰才是忒修斯之船?
蘇格拉底認為是同一艘船,但柏拉圖則嗤之以鼻。近代哲學家霍布斯和洛克在這個問題上也吵得不可開交。這個問題涉及到個體與整體的問題,也是一種同一性的討論。這個悖論有許多變種:
1、今天的我還是昨天的我嗎?
2、祖父的舊斧頭是不是原來的舊斧頭。
3、分叉的比特幣哪一個是中本聰的比特幣?
4、失憶的雙胞胎到底誰是哥哥?
5、你經過的那條河還是原來的那條河嗎?
6、公章被搶的公司還是原來的公司嗎?
7、被替換掉所有成員的樂隊還是原來的“Beyond”嗎?
“忒修斯之船”的西哲視角
回到古老的忒修斯之船上,回答最開始的問題。
船A和船B誰才是忒修斯之船?
最樸素的判斷:如果一個物體僅僅等于其組成部件之和,那么船B應該是原來的船。重新組裝船B的工匠理直氣壯地回答:這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西方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否定了這個答案,他認為人和物質是由“四因”組成。
① 質料因,可理解為物質的材料。
② 形式因,事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模式或結構。
③ 動力因,誰完成了它。
④ 目的因,事物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
以忒修斯之船為例,船的各部分材料是質料因,設計藍圖是形式因,船A的工匠和技術是它的動力因,乘客前往某地則是目的因。這個見識淺薄的工匠只考慮了第一因素,這是很不完整的。
?
“忒修斯之船”的東哲解答
再看一下東方哲學家的類似解答。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章》談到: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四壁中空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也發揮了它的作用。
不能僅僅看到實物,更要看到虛無,這些看不到的,才是事物本質。如果一個陶罐被打碎,它所有材料都在,那它還是原來的陶罐嗎?同理,陳春秀這個人沒有變,但這件事情對她是有影響的。形式因、目的因被替換到另一個實體身上,誰是原來的那個她呢?
?
最復雜的是“忒修斯之人”
人和船不一樣,人比船還要復雜得多。船要考慮的是船的本質屬性,船與人的關系。人要考慮的是人的社會屬性,也就是人與人的關系。
這世界最復雜的,莫過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了。16年后的今天,到底哪個是原來的那個高考女孩?我們可以從“三維四因”來定義一個人的“身份本質”。
“三維四因”可以看成是七個關鍵特征要素,當然實際上比這個要多。頂替者和被頂替者哪一個獲得更多特征,她就應該是最原始的人。我們看一下以下圖表:
從這個圖表可以看出,頂替者和被頂替者到底誰是陳春秀,現在是3.5:3.5,并不能完全確定。最后要看每一個因子項所占比重,結論并不容易下。除了以上因素,定義人還要加入一個“相對論”概念,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對于豪門子弟來說,頂替或者被頂替對他的人生影響并不大,他們仍然在做自己。但對于一些寒門學子來說,高考是她人生中最大機會,甚至是唯一機會,要么脫胎換骨,要么接受宿命。對于這些人來說,如果被頂替,她們失去的是那個規劃了12年的自己。
竟然還有些人說,你現在翻舊賬讓人失去工作,害人不利己。還有些人說,就算你上了大學,你畢業之后還是搬磚。這種人沒是非,無善惡,缺共情,乏同理。你替換掉的可是她的整個人生,這是任何社會不可饒恕之惡。
?
數學上無解的“社會人”?
從以上的邏輯和推論中可以看出:
確定一條船的身份本質并不容易,
確定一個人的身份本質更復雜。
這就是為什么“忒修斯之船”一直爭論不休的原因,因為每一個錨定的“對象”,它的身份本質不一樣,所以每一次討論就會糾纏不清。那關于“忒修斯之船”,可不可以用數學來進行抽象表述,從而看清本質?這是一個集合論的問題:
我們將忒修斯之船視為集合A,船上的部件就是它的元素x。則稱x屬于A,記為x∈A,
x={x|a,b,c…}。
而其中的a又是一個集合,它的元素可以看作a={a|1,2,3,4}。
替換這個動作可以看作是從a中取出了1’,2’,那么會出現兩個集合B和C。
先看集合B,如果B中的元素稱x’屬于B,記為x’∈B,x’={x’|a’,b’,c’…},而其中的a’可以看作a’={a’|1’,2’,m,n}。
再看集合C,如果C中的元素稱x’’屬于C,記為x’’∈C,x’’={x’’|a’’,b’’,c’’…},而其中的a’’可以看作a’’={a’’|3’,4’,k,h}。
如果我們認同萊布尼茨所說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從數學上來看,B≠A,C≠A。也就是說,當我們更換部件時,“忒修斯之船”已經不存在了。
如果一定要追求相似性的話,那只能比較B和C這兩個數學集合下的子集。
這個結論符合很多哲學家的理論,如果加上時間的連續性,那么就不會再存在最開始的“忒修斯之船”。
但如果我們認可世界存在基本粒子,原子間是等價交換的。那么從數學上來看,B有可能是A,C也有可能是A。不過,人是具有社會性的,量子態的腦意識不可復制,那么“忒修斯之人”在數學上無解。也就是說,陳春秀從被頂替的那一天起,她就不再是原來的自己。
?
不是在作弊,而是在殺人
時間不可逆,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
十年寒窗,教育的不公是最大的不公。
不要覺得這與你無關,只是概率大小而已。
更別陰陽怪氣,下一個受傷的可能就是你自己。
此事絕非偶發,從1997年到2019年,這樣的事例數不可數。
不要說手握重權者,就是一個普通老師,或者稍有背景的中下層,都能夠替換底層孩子的人生。
這看不見的黑幕,著實骯臟和恐怖,到底如何在操作?
事件發生后,僅山東一省就查出2018-2019年有242人冒名頂替,數據讓人觸目驚心。
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
這不是譴責就完事的問題,高考即將來臨,一定要馬上著手改變。
1、彌補過失,已經爆發出來的案件要滿足合法者要求,沒有先例也要創造先例;
2、仔細排查,這樣的事件,在一個正常社會必須是“零容忍”;
3、程序補缺,整個操作流程有哪些漏洞,必須立即透明公開處理;
4、嚴刑峻法,任何在教育上制造不公者,必須嚴懲。
別說現代社會,就算在科舉時代,任何考試方面的舞弊,一定是彌天大罪。
這事不能像很多事件那樣,七秒喧囂之后,又去追尋新熱點。
每個局中人都要知道,這頂替的可不是“忒修斯之船”上的某個零件,而是一段真實的生命。
教育事關這個國家的未來,每一個共謀者都必須付出代價。
這不是在作弊,這是在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