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史之鷹】
1979年,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以霍梅尼為最高領袖的新政權建立,中東地緣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由于巴列維王朝長期秉承親美態度,并且和以色列擁有十分緊密的關系,霍梅尼政府上臺之后采取了堅決的反美、反以立場,在此后的幾十年里動肆叫囂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
近年來,伊朗利用敘利亞、伊拉克內亂的機會,將真主黨的模式向這兩個國家迅速擴展,派出了大量人員和軍事設施在當地什葉派社區發揮影響力。對此,不論是以色列還是美國均予以堅決反對。這其中以色列曾多次出動轟炸機,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朗軍事設施展開轟炸,美國更是在伊拉克巴格達襲擊了伊朗高級將領。不過,在遭遇正面挑釁之后,伊朗卻并沒有依據自己高喊的口號而采取多少實質性的軍事行動,這是為什么呢?
在討論中東事務,我們需要明確巴列維政權倒臺以后,這里最為突出的兩個長期矛盾。其一是以色列與阿拉伯人之間的巴勒斯坦領土爭端,其二便是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與阿拉伯遜尼派之間的沖突。作為當時阿拉伯世界的公敵,除蘇伊士運河戰爭之外的歷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均得到了美國的支持。所以,高呼反以口號有利于提升伊朗在中東阿拉伯民眾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對阿拉伯什葉派具有強烈的虹吸效應。
不過,對于沙特等阿拉伯國家首腦而言,什葉派的伊朗在地區中的頻繁活動,對于自身是一個極大的隱患。尤其是當“什葉派之弧”建立起來以后,以沙特、阿聯酋為首的阿拉伯遜尼派國家對伊朗的防范和敵視已經超越了以色列。此時繼續高喊反以口號雖然并不能確保伊朗在整個中東的地位,卻能夠在伊斯蘭世界樹立某種“政治正確性”,并鞏固什葉派勢力的基本盤。
其實,諸如“將以色列從地球上抹掉”之類的言論,早在以色列成立之初就已經被阿拉伯人喊出口過。為此雙方先后爆發了5次中東戰爭,這其中除了第一次和第四次中東戰爭,其余竟都是以色列先發制人的。由于擁有美國的背后支持,以色列在中東戰爭里的表現堪稱戰功赫赫、威名遠揚,除了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中僅實現部分目標,其余時候均占據著絕對的戰略主動權。正因如此,后來許多阿拉伯國家都已經默認以色列存在的事實,并與其建立了外交關系。
當然,不論是在中東戰爭中,還是以色列在面對哈馬斯、法塔赫等巴勒斯坦地區武裝挑釁時,始終秉承有仇必報、十倍奉還的政策。這種政策的威懾力成為其他任何國家在招惹以色列之前,必須考慮的因素。伊朗雖然在敘利亞、伊拉克等地的戰事中游刃有余,但依舊難以直面以色列的軍事威脅。畢竟,即便是F-35這種先進的五代機,美國都會允許以色列優先裝備,更不用說大量服役的F-16、F-15戰斗力了。相較于以色列,伊朗不論是空中還是地面部隊的軍事武器,都不足以與以色列抗衡。加之美國的長期制裁,伊朗的國力不足以支撐起同以色列、甚至是美國的大規模沖突。
隨著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勢力坐大,以沙特為首的眾多遜尼派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達成了一定程度的戰略默契,配合美國不斷擠壓伊朗的外交空間。在此背景之下,伊朗能夠確保什葉派區域內勢力的穩固就已經是其極限了,在地緣博弈的態勢上維持收縮狀態,也就成為最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