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壹圖網)
【金融其實很簡單】
陳志武/文
我們今天的話題是:公司到底該不該上市。上市的利與弊是什么?哪些公司適合上市,哪些不適合呢? 答案顯然取決于具體行業、具體公司。
這些年,太多公司把上市本身看成是創業和經營的終極目標,結果上市后被搞得很累、很殘。而不少地方政府把本地有多少公司上市當成政績,實在讓人哭笑不得。就以地方水廠公司為例,他們的收入很穩,分紅也確定,但由于水價受管制,所以收入增長前景不多,這種公司如果上市,他們的股票回報更像債券,也跟銀行存款的收益類似,可是,A股市場照樣給40倍或更高的市盈率。這種公司更適合發債融資,而不應該上股市。從投資者角度講,股市之所以是股市,跟銀行存款、債券不同,是因為股票的定位是最大化財富增長,而銀行存款和債券才以保值為目標。所以,像地方水廠這樣的穩定行業不適合上股市。
那么,對于增長前景好的公司,又該怎樣決定呢?
遠大空調的煩惱
這使我想起遠大集團的創始人張躍先生,他是我認識的最執著、對綠色增長最認真的人。就跟華為一樣,多年來,不斷有華爾街投行想說服遠大上市。但張躍堅持不上市,繼續精品公司路線。在誰都爭先恐后上市圈錢的背景下,拒絕上市誘惑需要很強的個性風格和特立獨行意志。那么,張躍有多獨特呢?
他的職業生涯從中學美術老師開始,但很快于1984年下海,幾年后跟弟弟張劍一起研制出無壓鍋爐,并獲得專利。兄弟倆的第一桶金是賣無壓鍋爐技術獲得的。他們接下來看準了空調市場,認為需求前景巨大,并研制出國內中央空調行業第一臺直燃機。1992年他們在長沙創辦遠大空調有限公司,由張躍任董事長兼總裁,以設計優美、技術領先為特色。每次跟張躍接觸,都被他的敬業、專注和激情所感動。所以,一點不奇怪,遠大很快發展為全球最大的直燃式空調公司。
1997年,遠大空調的銷售額達到20億,當年張躍破天荒買下私人飛機,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飛機牌照的民營企業家。可是,不到十年,他決定不再使用私人飛機,因為他感到單獨飛行一次就要燒那么多油,制造那么多污染,對環境那么不利。這些認知使張躍開始專注環保、綠色技術的研發,隨即遠大選擇聚焦新型環保建筑設計,目標是使建樓過程和建筑成品全面綠色、低碳。就這樣,張躍在各種場合都會宣講他的低碳理論。他說,多數人是感覺不到環境變化的:“就像溫水煮青蛙,剛開始是感覺不到的。但是慢慢加熱,等到有一天溫度達到沸點,污染程度到了不可收拾的時候,人類就晚了”。
在2010年3月,遠大集團僅僅花了24小時,就建成了上海世博會的遠大館,建筑使用的完全是輕量鋼結構,材料消耗只有傳統建筑的1/6,能源消耗只有1/5,更沒有產生混凝土垃圾,而且整個館的抗震性還更強。
在2011年,遠大集團只花了15天時間就建成一棟30層的大樓,并且整個建筑也是既環保低碳、耗能超低,也能長久保值。遠大的建筑技術使世界的發展變得可持續,增長前景很好。
對張躍的創業背景和個性了解一點之后,你能看到,他不肯加入上市圈錢的行列就不奇怪。2000年左右開始,一波接一波的投行人士要幫助遠大上市發行股票,可是,張躍一直說:“我們有盈利,也有繼續發展的資金,不缺錢,為什么要上市呢?”
在他看來,公司上市過程中和上市之后,各種成本不低,況且作為上市公司,遠大肯定會受到市場的方方面面約束。對于張躍這樣個性鮮明的企業家來說,如果他選擇要做一項事業,他會堅持去做的,不會接受外行投資者質疑。
當然,在遠大選擇將業務范圍從空調行業擴大到建筑設計與建造領域后,它的市場潛力巨大,但還有待進一步挖掘。處于新的轉折點的遠大,是否該重新考慮上市的議題呢?
上市的好處
公司上市的成本不低,但上市不只是為了擴大融資,其他好處也很多。首先,遠大如果繼續不上市,張躍手中的股權就沒有流動性,他的成功果實只能通過未來多年的利潤一年一年地實現。股市為創業者提供的是一種對未來預期收入做定價、變現的機器。當然,即使遠大上市了,張躍也不是必須變現未來,但有這個靈活性總是好事,他也可以只變現一部分去做其他創業投資,分散風險。
其次,上市之后,股東基礎會擴大,幫助分攤公司風險,也可以慢慢地有其他大股東,甚至往職業經理人方向發展,而不是只指望子孫或其他血親接班。引進其他利益相關者并逐步建立合適的治理結構,是公司長久持續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也是避免“富不過三代”詛咒的理性辦法。
再次,上市之后,公司等于有了自己的“貨幣”——股票的發行權,給公司的發展戰略多了一項重要的備選工具。這話怎么說呢?
我們就以美年健康收購慈銘體檢的故事為例。之前,在民營體檢服務行業有三大巨頭:美年健康、愛康國賓、慈銘體檢。這三家公司選擇了不同的資本戰略:A股IPO、海外IPO、A股借殼。不同的選擇深刻地影響了各自的命運及行業發展格局。
2012年,慈銘體檢開始A股上市申報,在三巨頭中最早啟動資本運作。但由于證監會加強發行監管審核、IPO暫停等原因,慈銘上市不成。愛康國賓2014年率先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體檢行業上市第一股。
慈銘體檢上市失敗后,股東們準備出售公司,而美年健康有意收購,于是,2014年底慈銘體檢和美年健康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可是,那時候美年健康還沒上市,資金不夠,只能受讓慈銘體檢26.78%的股份。
之后,在2015年,美年健康借殼江蘇三友上市成功。一旦上市,美年健康股份的價值和用途,就大為不同。先是美年健康的實際控制人通過質押所持有的股份,融到資金,逐步收購慈銘體檢的其他股權。最終,美年健康決定并購慈銘體檢所有的股權。
盡管并購審批過程幾經波折,但在2017年7月12日,證監會還是批準了交易:美年健康發行新股1.5億股,外加3.5億元現金,收購了其他股東持有的慈銘體檢72.22%的股權。收購完成之后,美年健康成為行業第一,抬高了競爭對手面對的壁壘。
這些年,不只是美年健康,像攜程、騰訊、分眾傳媒等國內外上市公司都喜歡充分利用上市后的股權發行便利,用自己股票收購其它公司,改變自己的地位、也改變行業的競爭格局。
那么,遠大是繼續做精品企業,對上市不屑一顧,還是是時候改變做法,選擇上市呢?
下面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要點。第一,上市并不是每個公司的最優選擇。在中國有華為、遠大,在美國有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制造與貿易公司——嘉吉(Cargill)公司等等,這些都是不上市也非常成功的范例。第二,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看到上市的好處,各企業家自己要做權衡。比如,上市會增加公司股權的流動性,讓股東可以隨時變現未來,更靈活地安排自己的財富,也可以改觀公司未來的長久發展前景。第三,一旦上市,公司就類似于央行有了“貨幣”發行權,這里的貨幣就是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增發股票收購其他公司,強化自己的競爭地位,改變行業格局。
(本文系喜馬拉雅《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講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