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5G的元年,北美已經推出基于毫米波的5G商用,韓國在一個月之前進入5G商業運營,歐洲也陸續發布5G產品,最重要的是,目前中國成為了全球5G建設的第一梯隊,這也引起了對手的忌憚,不過收效甚微,很多國家都將中國的5G作為第一選擇。
華為5G,拿下英國
5月30日,全球首個商用5G直播在英國開啟。61歲的BBC記者羅里·賽倫-瓊斯參與了這次直播節目。他激動地說:“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因為我們是通過5G向你們傳播畫面?!彪S后他開始左右搖擺,“不知道我晃來晃去畫面會怎么樣。但我覺得應該是非常清晰的,而且沒什么延遲。”他還特意將鏡頭對準了華為的設備,解釋說,“就是它,能夠支持我們進行英國首次5G電視直播!”
這是英國第一大移動通信運營商EE第一次正式啟動5G商用,使得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批商用5G的國家,也使EE成為英國第一家提供5G商用服務的電信運營商。據悉,EE已經在英國六個城市開展5G業務:倫敦、加的夫、愛丁堡、曼徹斯特、伯明翰、貝爾法斯特。EE還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于其他10個城市推出5G商用服務。EE表示:“華為將繼續為我們提供5G無線網絡設備,這家公司依然是我們所重視的、具有創新能力的設備供應商?!?/span>
自2018年4月,EE獲得5G頻段(40MHz帶寬@3.5GHz頻段)后,便開始推動部署5G基站建設。EE的5G基站天線主要包括兩類:Massive MIMO和8T8R。Massive MIMO可提供更大的容量和更好的覆蓋,因此在一些市中心密集區域,EE會采用Massive MIMO天線部署5G。但因一些鐵塔天面空間、風荷載、承重有限,EE則會采用8T8R天線部署5G。EE表示,對比一下傳統4G網絡的速度和5G網絡的速度可發現,4G網絡的速度為每秒64M,而5G網絡則達到了每秒330M,速度超過4G網絡的5倍。
英國另一家公司Vodafone也宣布將于2019年7月3日在英國7個城市開通5G網絡。Vodafone的5G基站建設包括4G Massive MIMO和5G Massive MIMO部署,華為是設備供應商,其4G Massive MIMO基于2600MHz TDD(Band 38)頻段,采用了華為AAU5271設備;5G Massive MIMO采用了華為AAU5613設備。
▲位于利物浦萊姆街的華為AAU5613設備
▲位于曼徹斯特機場的華為AAU5613和AAU5271設備
華為5G正在逐步“占領”英國街頭,甚至還有人因為忍受不了5G時代鐵塔/屋頂天面空間太過緊張,直接做了一張5G天面改造設計圖。
華為5G,拿下韓國
2018年12月1日,韓國三大運營商同時宣布5G正式商用,截至韓國5G商用發布當天,韓國已部署5804個5G基站,其中,LG U+ 4133個。據資料顯示,為LG U+提供5G基站和規劃建設服務的設備商是國內華為,截至2018年12月19日,LG U+已建成5500個5G基站,從12月1日披露4133個到當月19日,LG U+19天內又建成了1367個5G基站,這是史上最快5G基站建設速度,而LG U+競爭對手的數量不到1000個,他的速度之快,讓對手措手不及。
不過近來一段時間美國不斷向韓國方面施壓,要求韓國企業一同封殺華為,相關企業面臨不小壓力,但LG U+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考慮撤掉華為的5G設備,而且將會繼續使用?!?月27日,據《韓國IT時報》報道,對于“美國國務院要求韓國政府完全禁止韓國電信運營商與華為開展5G業務”一事,韓國政府正在拒絕給予明確答復。
5月30日,華為在韓國開設5G無線網絡開放實驗室,這是華為在全球的首個開放5G服務開發中心(open 5G services development center),將為其他公司提供測試平臺環境。華為稱,計劃向這座位于首爾中區的實驗室投資約500萬美元。華為方面表示,5G OpenLab可以為合作伙伴提供基于5G網絡的測試與驗證環境,幫助韓國本土企業基于5G網絡孵化創新業務。合作企業可在Openlab免費使用最新5G基站設備、核心網、傳輸設備等5G網絡相關設備。Openlab還將同時提供教育、技術與服務創新和展示、宣傳推廣等多種服務。云技術、虛擬與增強現實技術、互聯汽車、機器人、智能制造等科技領域是Openlab的核心研究方向。
華為5G,拿下巴西
巴西無線運營商TIM Participacoes SA(以下簡稱TIM)負責人于5月22日表示,目前該公司正在使用中國華為公司提供的設備,在南部城市弗洛里亞諾波利斯進行第五代無線技術(5G)測試。
TIM是意大利電信公司Telecom Italia的巴西子公司,在巴西擁有超過6000萬的客戶,該公司的信號范圍覆蓋了巴西城市人口的93%,在巴西電信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此次進行5G測試的弗洛里亞諾波利斯,將是巴西第一個擁有5G網絡的城市。TIM Participacoes SA首席執行官Pietro Labriol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弗洛里亞諾波利斯是巴西第一個擁有3.5 GHz頻段5G網絡的城市。此外他還預計明年將在巴西部署5G商用網絡,華為5G將惠及整個巴西。
巴西除了選擇華為5G,在幾天前也重啟了華為在巴西手機業務的布局。美國人曾對巴西將引進華為表示過“擔憂”,但巴西表示不會排除華為,巴西的副總統稱:“對華為5G網絡進入巴西沒有任何限制,所謂的安全問題,都是借口。”
華為5G,拿下墨西哥
今年3月,美國官員告訴全球的電信管理人員要避開華為,稱該公司為國家安全威脅,但這并沒有阻止AT&T公司在墨西哥使用中國公司的設備。在華為設備的幫助下,AT&T在墨西哥的擴張速度驚人,截至2018年底,公司在墨西哥的無線線路超過了1800萬條,僅次于墨西哥老牌電信公司America Movil SAB及西班牙公司Telefonica SA,排名墨西哥第三。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雖然美國幾大運營商在美國市場中,已經不再使用華為的設備,但是在海外市場中,美國運營商卻依然依賴華為設備進行通訊網絡建設。美國電信運營商AT&T雖然在美國本土市場不再使用華為5G技術和設備,但是在墨西哥市場中,運營商AT&T卻依賴華為設備建設4G網絡,另外由于華為4G設備可以升級到華為5G,所以在4G網絡設備升級到5G網絡設備方面也非常方便快捷。
據電信業咨詢公司Ovum的數據顯示,華為自2011年以來,贏得了至少四份墨西哥無線基礎設施合同,且公司在2012年底與當地的America Movil公司合作,推出了墨西哥首個LTE商用網絡系統。據華為墨西哥副總裁福內斯(Cesar Funes)表示,墨西哥有一半的4G蜂窩設備由華為運營。2016年,AT&T的一名高管在接受一份行業期刊采訪時表示,華為的表現“非常出色”。
有趣的是,墨西哥當地一家名為Taqueria Tachitos的餐廳也站出來支持華為:在消費60比索的情況下,攜帶華為設備的消費者可以免費享用墨西哥玉米卷餅。這家餐廳在Facebook上表示:“我們理解你的苦痛?!蔽淖峙赃呥€配有兩個人擁抱的圖片。
華為5G,拿下俄羅斯
面對美國勢力對華為5G的堵截,近日俄羅斯通過一筆27億元人民幣的訂單表示了對華為5G的支持。知情人士稱:“俄總統普京已經與華為達成了一項27億元的合作項目,該項目的內容是俄羅斯將在未來幾年內購買華為5G的設備用來建設自己的5G網絡,華為將對俄5G建設工程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持。”由此不難看出,在美國圍堵中國的時候,俄羅斯再次表示了對中國的支持,美國阻止已經來不及。
其實這就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俄羅斯在得到了中國的技術支持后,將大幅度地提升自己5G網絡建設的速度和水平。在這個技術革命的時點上,俄羅斯有了中國華為的支持,是絕對不會錯過這個發展的大好機會的。反過來,中國在得到了俄羅斯的支持后,也擁有了更大的市場,在國際上可以獲得更多的支持,這對中國華為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所以說中俄的合作絕對是錦上添花。面對美國對俄羅斯的壓制和中國的圍堵,中國和俄羅斯的合作是勢在必行的。
華為5G,將走向全世界
最近一段時間,華為在世界各地進行了5G展示,獲得了頗多的青睞。據華為公司財報顯示,華為已與多個國家簽署了40份的商業合同,比之前華為公布的30多份5G相比已經再增長,并要將7萬個5G基站發往世界各地。華為在全球簽署的40份5G合同中,歐洲簽署了23份5G合同,在亞太地區簽訂了6份5G合同,在中東簽署了10份5G合同,在非洲簽署了1份5G合同。另外華為還表示已經向全球發運了7萬多個5G基站,預計到5月份將共計發運10萬個5G基站。
除此之外,華為還不斷交出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聯合國下屬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數據稱,2018年,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向該機構提交了5405份專利申請,在全球所有企業中“雄踞第一”,也是有史以來,一家公司創下的最高紀錄。也就是說,即使美國不允許華為5G進入美國,也還是避不開華為5G。就連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崔娃(Trevor Noah)也在其節目中吐槽美國,批評其用行政手段封禁華為的行為。這段單口相聲般幽默犀利的諷刺讓不少中外網友拍手稱道,甚至讓他“注意人身安全”……
盡管近段時間華為面臨著不少的外界壓力,但華為作為5G領域的佼佼者,仍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5G的“洪流”勢不可擋,誰先發展了5G,誰就將站在時代的前列。關于選擇誰家的5G,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華為公司在世界各地進行5G網絡展示,讓中國的5G技術直白的展示在外賓的眼前,好不好用可以切身感受到,而不是僅憑借著三言兩語就可改變的。
意大利、德國、法國、秘魯、比利時、菲律賓、阿聯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攜手華為迎來5G時代。
來源 / 文字匯編于網絡
· END ·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每一位原創作者的心血,轉載均注明文章作者及來源。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