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楊樹
不好意思,中國真的有高達!
最近,央視公布了一批印軍越界侵入中方一側的證據,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到,印軍平整場地,扎帳篷,鋪鋼板,架小橋,忙的不亦樂乎。
▲侵入我國境內架橋的印軍
為啥印度要這么急吼吼的“前進”?
軍武菌認為,因為他們感覺要是再不修橋補路,一旦再“打群架”,怕是連跑路都困難……當然這是玩笑了,實際原因很可能是后方物資運輸困難,需要趕緊修路搭橋進行運輸。
比如上個月中印沖突,印度有十幾個人重傷,因為運輸困難,傷員運不下去,一夜之間全部不治而死。
▲下方箭頭為中國軍隊營地
從照片看,印軍“修橋補路”,主要靠人海戰術,拿人工往上填。雖不能說無用,但那可是高原缺氧的崎嶇山地啊,就是再賣力,一天也挖不了多少土,干不了多少活。從外媒公布的衛星圖片上不難看出,印度卻只有幾頂帳篷,而中方的營地規模大得多,甚至中方還抽時間修建了幾個大字和一個中國地圖標志。
▲外媒公布的衛星拍攝照片
這東西簡直就是赤裸裸的“嘲諷”,專門修給外國衛星看的。
為什么中國就能以快得多的速度完成更多的建設呢?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不是國軍不努力,奈何共軍有高達”……過去這就是純調侃,但這次好像不一樣——我們真的有高達!
▲“張牙舞爪”的變形高達
我們的“高達”是啥呢?就是這個東西——全地形步履式挖掘機!
挖掘機大家都見得多了,也可以說是男人的最愛之一,公園里小男孩們開著玩具挖掘機玩得上勁的情景很常見。不過,在我們的印象里,挖掘機就是一個履帶底盤上架著一個大斗,慢悠悠的開到施工地點,一鏟子下去,挖出很多土石……
▲普通挖掘機(上)與步履式挖掘機(下)
常見的履帶式挖掘機和坦克差不多,越野能力還算不錯,但是如果遇到復雜的山地就不行了,真心爬不上去。
這時候,就得上這種底盤帶四個爪子,爪上帶輪,挖斗能伸能縮的全地形挖掘機了。
這種車不僅可以使用四個爪子爬行,還可以使用四個輪子行駛,可以爬上4米高的垂直峭壁,也能原地360度轉體。
▲可以爬上4米高的垂直峭壁
▲360度原地調頭
這種長著四條腿的挖掘機,我第一反應這不是紅色警戒里的“機器人”嗎?
▲紅警中的“恐怖機器人”
▲相關報道很早就有,只不過被叫做“山地作業挖掘機”
這種挖掘機的名稱為“步履式單斗液壓挖掘機”(Walking excavator)。帶有支腿和輪胎,支腿和輪胎可以上下左右任意調整,具有特殊的挖掘性能曲線,可在斜坡面上作業,還能通過裝置的聯合動作,實現一步一步的“爬行”?
▲步履式挖掘機可以爬到尋常車輛無法到達的地形
實事求是的講,這個東西并不是中國人的發明,但并不是誰都有。1966年,德國工程師兼企業家,埃德溫·恩斯特·門茲和約瑟夫·凱澤合作,首先發明了這種挖掘機。
最初的步履式挖掘機只有兩個輪兩個腿,成本還高,而當時歐洲的基建主要是在城市里建樓或平地修路,派不上什么用場。所以,雖然設計思想新穎,但沒有什么進展。
直到70年代中期,這個東西開始被歐洲各國的相關企業重視,英國、意大利、德國、挪威等國都開發出了自己的產品,畢竟歐洲的山地還是蠻多。
▲奧地利軍隊裝備的步履式挖掘機
那么這種挖掘機是怎么來到中國的呢?
話說在80年代初,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正在滿世界搜尋好用的東西,這種能四條腿“走路”的挖掘機令人眼前一亮,如果中國有了這玩意,能大大提高山區基建效率,畢竟中國的高原山地面積也非常大。
基于一貫堅持“”能買到不如自己造,在1986年,步履式挖掘機被列為“七五計劃”的預研項目。
不過,80年代的中國,工業水平遠遠不如今天,那是一個能造出殲八戰斗機,結果零件卻不能互換的時代。結果,買來國外的挖掘機產品進行拆解研究后,國內專家認為太復雜了,很難仿制,這事就一直懸著了。
▲動起來要靈活,不動時要穩定
其實難度非常大
但這東西在山地確實好使啊,野戰工兵想要修建個什么東西太方便了,所以部隊一直惦記著。到了2000年,總后工程兵部門得知徐工(徐州工程機械集團)在液壓機械方面有優勢,就想讓徐工把這個任務接下來。經過一年的談判協調,徐工接下了這個不好干的活。
“徐工”,聽名字好像就是一個“地方企業”,實際上來頭可不小。
▲條件簡陋,底子不錯
這家企業其實是根正苗紅的老軍工了,前身是成立于1943年,位于山東省莒南葫蘆溝的“華興鐵工廠”,即“魯南第八兵工廠”,產品是地雷、手榴彈、炮彈……百分百軍事工業。
1953年5月,工廠遷至徐州,與徐州實業公司鐵工廠、大力鐵工廠合并為徐州農業機械廠——這時候,還沒有“徐工”,只有“徐農”。
1953年,“徐農”生產出了35噸傾斜式沖床,1957年開始生產塔式起重機。1958年10月,廠名更改為“徐州重型機械廠”,以制造汽車起重機為主業。這就是徐工在液壓方面有優勢的歷史淵源,因為起重機必須要用到液壓裝置。
改革開放后,作為中國機械工業基地之一的徐州也經歷了巨大變革,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1989年7月28日,徐州市政府將徐州重型機械廠、徐州工程機械制造廠(1948年成立)、徐州裝載機廠(1949年成立)和徐州工程機械研究所等“三廠一所”合并,正式組建“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徐工的意向很明確,就是把核心優勢集中起來,打造一個機械行業的巨無霸。
但當時的實際情況卻不樂觀,據一位徐工退休人士回憶,“當初在設備、技術上與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相距甚遠。”
為了能夠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徐工與世界工程機械巨頭,美國卡特彼勒合資,成立了“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試圖達到“市場換技術”的目的。
但現實情況卻與設想不同——國際巨頭并不愿出讓技術,只是想以低價得到一個有潛力的優質資產,而且當初因為對外打交道經驗不足,吃了一些虧。“當時外資處于強勢階段,中方沒能控股,而且外資方還規定徐工不能生產同類的液壓挖掘機……這個合資公司就是個組裝公司,核心的技術一直沒有放進來。如果說卡特彼勒提供了一些技術,那也只是一些不關鍵的零配件。”
受限于外資不說,徐工很快又背上了另一個沉重的負擔。1994年,在“上規模、做大做強”政策的推動下,徐州當地政府將眾多分散的機械行業改制重組,加入徐工。這些企業之所以需要改制,大多因為經營不善,面臨倒閉,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被“塞”了進來后,被拖累的徐工很快就陷于虧損。
這就像是讓一個游泳運動員去拯救眾多的溺水者,手還被捆著。要救的人太多,都抓著他不放,眼看人救不上來,自己還要被拖進水底——再這么下去,徐工自己也要破產了。
關鍵時刻,徐工的拯救者出現了。
1999年,王民出任徐工集團黨委書記和董事長,這是一位從工人、技術員、工程師一路成長起來的強力領導人。
擁有大量基層工作經驗和江蘇大學管理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的王民,深知大國企、老國企的弊病,也了解世界先進企業的管理模式。他上任之后立即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革新,頂住各種壓力,以鐵腕推進改革,從電話費、差旅費一直清查到小金庫和超標購房,又斥資13億元,將56家不良資產剝離,徐工終于得以輕裝上陣。
改革很快收到成效,當年的營業額就增長了50%,到2003年更是翻了5倍,達到100億元。2008年,徐工又果斷結束了與卡特彼勒的合作,擺脫了外資的羈絆——這家源于抗日根據地的老牌紅色軍工,終于又活過來了。
▲欣賞一下這個徐工制造的巨無霸
現在的徐工已經一家實力雄厚的超級工程機械企業,員工約2萬多人,能生產40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700噸級液壓挖掘機這樣的變態級產品,據英國KHL集團發布的2020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2020 Yellow Table),徐工集團由上一年的第6位躍居全球第4位,蟬聯中資企業第一。
回到20年前,剛剛緩過氣來的徐工在研制步履式液壓挖掘機的時候,面臨的困難還是不小。最主要的困難是沒有任何這方面的經驗,拆解分析,可以把硬件搞明白,但控制邏輯卻只能自己摸索。
最初的產品并不理想,這個四條腿的“蜘蛛”還會開著開著就自動“劈叉”了……這一搞就是兩年多,最后終于把一個個難題攻克。2004年,徐工把兩臺產品運到西藏進行高原測試,地點是海拔5千米,羊八井附近山區中的工地。
結果部隊一試用就愛不釋手,直接把測試車留下就用,不還了
徐工方面趕緊協商——這個,是“測試”車啊,既沒定型,又沒正式交付,這樣不好嘛……
部隊:OK!還給你一臺,趕緊定型批量生產。
▲可以搖控哦!
被部隊留下的一臺就繼續在中印邊境上用,據說十多年之后狀態依然良好。
2006年,徐工的全地形挖掘機通過驗收,正式定型,命名為ET110,獲得了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能自己上下車,越障礙
研制工作完成了,但當時還是保密的,所以知道的人不多。不過,徐工并不想浪費這個技術資源——以前造起重機,現在這么難搞的項目都搞定了,干脆就接著搞挖掘機吧?于是徐工開始大舉進軍挖掘機行業了。
2016年,保密期已過,步履式挖掘機終于開始公開上鏡,在央視“我愛發明”節目中露了一臉,給自己打了個醒目的廣告。
那一期叫做“挖掘大腳怪”,軍武菌看了之后,也非常驚訝于這個大“蜘蛛”能爬上爬下,越坑過水如履平地的功夫。
開這種機器,對司機的要求也不低,畢竟這是三維運動了,相當于在地上開直升機。據說這個節目中的司機是專門挑選出,膽子最小的一個,以保證不會上了節目,開嗨了,把挖掘機開到極限狀態……
有了這個好東西,山地施工可謂如有神助。雖然挖斗不大,但考慮到高原空氣稀薄,人的體能大大受限的情況,印度兵還有因為等級森嚴而產生的積極性問題,軍武菌感覺,一臺ET110怕是要頂得上200個印度苦力——印度急眼,是有原因滴!
▲軍用“變形金剛”的民用改進版本ET111
現在,徐工生產的挖掘機已成系列,但最引人注意的還是這種“變形金剛”。而且,這么年過去了,全地形挖掘機已經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漸漸的也從純軍用擴展到民用領域。
▲山區消防使用的ET111
2016年,民用版的ET111被列為國家公路交通應急裝備,2017年深圳光明新區山體滑坡事故救援中,武警水電和交通部隊已經在現場使用了ET111,效果很好。在近期發生的涼山州山林火災的搶險中,也再次出現了“高達”的身影。
回想1962年對印作戰,龐國興三人小組一路沖殺到印軍后方,繳獲甚多,其中有火炮,有汽車,居然還有推土機。
其實這個細節說明,當年的情況可能跟現在是反過來的——印度之所以敢于大規模“前進”,是因為他們當時在工程機械方面有優勢,能修路建房,后勤好解決。我們卻只能靠人背肩扛,靠熱愛解放軍的藏族同胞身后背米,脖子上掛迫擊炮彈來支援作戰,即便如此,很多汽車和大炮也難以送上去。
▲不好意思,我們真的有高達
但現在咱們有了“高達”,基建優勢就在中國一邊了——前線將士能痛打印軍,后邊這些挖地基,平土地,鋪路架橋的“工程兵”們也是有大功的。
畢竟,一支強悍的軍隊后面,總會有一個強大的國家,還有那數不清的“高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