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上半年日本聯合艦隊的炮火先后蹂躪了荷屬東印度、英屬馬來亞、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等地區,日本陸軍從中國大陸向南突入中南半島,占領法屬越南、老撾和柬埔寨。在此之前英屬緬甸和泰國已經向日本表示臣服,如果再算上明治維新時吞并的琉球群島、甲午戰爭后攫取的臺灣、日俄戰爭中拿下的南庫頁島、一戰奪取德國的太平洋諸島嶼、通過日韓合并得到的朝鮮半島、扶植溥儀建立的偽滿洲國以及侵華戰爭占領的中國東部,日本已經是一個據有東亞半壁河山,同時囊括整個西太平洋的海洋帝國了。
但日本人的胃口顯然不限于此,早在1938年11月日本就提出了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宣言,主張以日本、東亞和東南亞為架構組建一個類似邦聯制的區域主體。到1940年第二屆近衛文麿內閣上臺時,該計劃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日本據此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同年,在招待德國駐日大使的會議上,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向德國盟友明確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計劃。從后來歷史的演變來看,該計劃不僅包含日本在1942年之前占據的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還妄圖染指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阿富汗、俄羅斯遠東,甚至包括阿拉斯加和北美洲西部。換句話說,該計劃一旦成形,浩瀚的太平洋也要改名“日本洋”了。
長久以來,西方的羅馬帝國都是史學界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因為這個發源于意大利半島的城邦最終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自家的內湖。那么對比東方的“大東亞共榮圈”,羅馬帝國就顯得不值一提,環繞太平洋的日本帝國無疑將成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海洋強權(沒有之一),其規模和影響也必將超出羅馬不知凡幾。而且在這個基礎之上,日本的陸軍可以西出印度,攻擊西亞和阿拉伯半島,繼而進入非洲;海軍則可以沿太平洋東岸直接襲擊南美和加勒比海諸國。
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就在日本高歌猛進,準備實現下一個戰略目標的時候,中途島戰役爆發,耀武揚威的聯合艦隊遭到沉重打擊,自此日本不得不進入戰略收縮階段。在此之前,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蕞爾島國,日本一直對來自東南亞的大米、石油、橡膠等垂涎三尺。為了執行南進計劃,軍部更是不惜與美國開戰,但是攫取了東南亞豐富的物資之后并沒有助推日本打贏美國,相反經中途島一役之后,美軍的兵力一步步逼進日本,后者的防御圈逐漸縮小至本土,“大東亞共榮圈”的瓦解進入倒計時。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B-29轟炸機分別攜帶“小男孩”和“胖子”從提尼安島起飛對廣島和長崎執行了轟炸任務。兩顆原子彈的爆炸直接促成了日本的投降,自此“大東亞共榮圈”徹底破產,日本的“千年一夢”最終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