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石窟佛像,大家總會想到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這些耳熟能詳的大熱景點,但是你知道嗎?這些佛像石窟的鼻祖,竟然是位于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又稱涼州石窟。
涼州重要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石窟的鼻祖
要了解天梯山石窟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先要了解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涼州——六朝古都,今甘肅武威。隋唐時期,涼州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涼州南接蘭州,北通新疆,山脈前隔,沙漠后繞,“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官方初設雍州治所就在武威。古浪峽被稱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涼州的西邊是祁連山,東邊是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中間便是地理書上的“河西走廊”。扼住了涼州,就等于扼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
正因為地處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的關鍵位置,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后,在五涼時期達到興盛。現如今人們往往喜歡從年代的先后來確定石窟藝術在佛教史和美術史上的地位。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應該是看其對后世石窟的影響。
按史料記載,莫高窟始建于366年,炳靈寺石窟是公元420年,天梯山石窟創建于412~439年。從年代上看天梯山石窟比莫高窟遲一些。莫高窟雖為中國內地最早的石窟藝術開創地,但它正式開窟建寺的時間要從420年算起。而大家都知道莫高窟的開鑿盛期是北魏孝明帝時(516~528年)。北魏時期的莫高窟并不有名,也沒有對云岡、龍門產生直接影響,反而是涼州僧人及其天梯山石窟,聲名顯著,對莫高窟和敦煌佛教的發展產生過一定影響。由此可見中國石窟的影響過程應當是:天梯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石窟。
天梯山石窟何人所建
五涼時期涼州文化發展的一大特征就是佛教興盛。而天梯山石窟正是在北涼王沮渠蒙遜于公元412年遷都于姑臧,稱河西王之時,召集涼州高僧曇曜及能工巧匠劈山開路,伐木毀林,開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開鑿天梯山石窟的涼州僧人們,以曇曜為代表,在開鑿過程中培養了一批開鑿石窟的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繪家。曇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之后,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和佛教中心的東移,東下平城(今山西大同),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的重要技術力量,曇曜則成為北魏的佛教領袖。
如今的天梯山石窟
還未進入天梯山石窟景區,就能看到一個碧波蕩漾的水庫,這正是1958年修建黃羊河水庫,修建水庫是為了周邊的居民,但是也要保護文物。據介紹,同年由原敦煌文物研究所和甘肅省博物館聯合組成天梯山石窟勘察搬遷工作隊,勘察、清理發掘、測繪、攝影、臨摹、記錄,對窟內所存各代壁畫、塑像進行剝離加固,并搬運到甘肅省博物館內存放保管至今。而天梯山石窟最著名的13號窟的大佛的下部就被淹沒了,水位最高時大佛腹部以下浸入水中,直到1991年大旱,水庫水位下降,才采取圍堰筑壩措施把在水里浸泡了30多年的7尊佛像與水徹底隔絕開來。
進入景區后,就在沿著水庫岸邊一路參觀,最先來到的是天梯山石窟陳列館,陳列館里展示的物品都是58年修水庫的寄存在省博物館中的文物,總計579號文物均在天梯山石窟原址陳列展出。
通過一段山洞,我們來到了天梯山石窟的13號窟,也正因為修建水庫,做了圍堰筑壩,我們才有幸可以在與大佛齊腰的位置近距離欣賞它。第13窟位于窟群北端。從窟底到窟頂高27米,窟口下寬18米,頂寬8米??邇痊F存石胎泥塑7身。東壁正中為倚坐大佛,高23米。大佛兩側從內向外分別雕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造像均高16米。
所有造像雖經后代多次重修,但仍保留一定的唐代特征??唔斉c東壁的泥層幾乎全部脫落。南北壁上部各存清代繪壁畫一大塊,北壁上部繪各種花卉、云紋等;南壁上部繪牡丹、菊花和云紋以及青獅、雙鹿和馱寶白象等。
小貼士:
門票:30元
建議游玩時間:2小時
日承載量500人,瞬時承載量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