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長城是段血淚史,但它的作用不可小覷。長城作為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將各個重要的隘口、關城、以及軍堡連成了一張嚴密的防御網,既可防御也可反擊。不過好戰的以色列人卻提出一個“顛覆性”的新觀點,推翻我們一直以來所認定的“防御外敵入侵”的理論。
這些以色列研究者們通過航空攝影、衛星拍照和考古研究資料,制成了一個中國長城北線部分的詳細地圖,得出結論“中國古代統治者建造長城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當地居民流動?!辈⑶宜麄冞€提出反問:如果古代的中國人用長城來防御外敵,那么建造一些成本較低的防御工事即可,為何還要花這么長的時間,這么高的成本來建造這樣一座工事完備的軍事要塞,而且它還經常被攻破?
實際上以色列研究者們所提出的理論并非無稽之談,地理上看長城的沿線,在古代與自然界形成的農牧界線幾乎是“平行”的。過去以南的農耕文明與以北的游牧文明在農牧界線上生死搏殺了數千年,長城的出現的確會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既限制了寒冷時期北邊游牧民族南下,也防止秦王朝子民向北貿易,實現了從關內人口的口袋里收到了更多的稅,達到了控制了經濟的目的。不過古人之所以斥巨資修長城,其根本目的就是防御。
3000年前,西周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擊,曾筑“列城”作為防御要塞,秦始皇修建長城是讓防御工事走上了更加“現代化”程度,也更加的完善。這也可以說是兵荒馬亂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下的時代產物。當時列國為了互相抵御對方、抵御東胡匈奴早已新興修建了與長城相似的工事。在歷史上,秦、漢、明三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而且他們都是在打贏了北方游牧民族后,根據游牧民族的特性不得不繼續進行修建維護長城的工事,所以他們的初衷就是為了防御??赡苡腥擞X得長城的修建根本沒有防住敵人,說它起到防御作用太牽強了。然而這是缺乏戰略眼光的表現,可以看看鄰居印度,他們從沒有修過長城,歷史上被16外族統治過。我國古代君王修建長城并非是要完全抵御外族,而是減少入侵幾率,減弱入侵攻勢,不至于大門敞開任人宰割。而且長城的作用也不只是死守,從地理上看,它也可以是阻斷敵人退路的城墻,能為關內軍隊起到“關門打狗”的戰略效果。
如果沒有長城,華夏文明或許早已覆滅。這些以色列研究者們不了解古代游牧民族的狡詐,也沒有泊里打滾的中國古代帝王的眼光與智慧。而他們所提出的顛覆性觀點存在著可能性,但并非是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