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蘋果”在愛爾蘭的巨額逃稅案曾引起人們巨大關注。當時,歐盟委員會反壟斷監管當局認定蘋果非法逃稅,因此歐盟法院做出裁定,要求蘋果將過去10年來未付的130億歐元稅款返還給愛爾蘭政府。
沒想到,不但蘋果不服,愛爾蘭也不滿意這個結果。2018年,蘋果將要求補齊的稅款存入了一個愛爾蘭政府設立的“代管賬戶”中后,就跟愛爾蘭雙雙提起了上訴,將官司打上歐盟普通法院。2020年7月15日,歐盟普通法院對該上訴案作出裁決,這次卻裁決蘋果公司無需向愛爾蘭政府補交130億歐元稅款。
蘋果和愛爾蘭竟然贏了歐盟。在這場反敗為勝的逃稅案背后,蘋果到底是怎么逃開當年的130億歐稅款?愛爾蘭又為什么在裁決后不想收這些錢?
其實在國外,不同國家之間的稅收制度存在著差異,而很多大型跨國公司都在利用復雜稅制想方設法規避稅收。像谷歌、微軟等公司,都通過在其他國家避稅而在國外囤積了大量資產。
而蘋果在愛爾蘭也不例外。據報道,蘋果公司就是利用了一種被稱為“Double Irish With a Dutch Sandwich”(雙重愛爾蘭及荷蘭夾心三明治)的稅制結構,規避掉大多數海外業務的稅收。而這樣的稅制結構不但讓蘋果避免了美國本土公司要支付的高達35%的公司稅,還逃過了被愛爾蘭收取12.5%的公司稅。據稱,這一特殊的“三明治”稅制安排最早就是由蘋果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使用的,但在2015年1月1日被愛爾蘭政府叫停。不過,那些已經使用這一制度安排的跨國公司,停止日期被寬限到了2020年,也就是說在2020年之前,蘋果公司仍然可以使用這一特殊稅務結構進行避稅。
而歐盟委員會卻在近年來不時援引“禁止國家援助”條款,想以此“嚴打”跨國巨頭在歐洲的逃稅行為。當年,歐盟認定蘋果公司與愛爾蘭政府達成的稅收協定存在不完整、不一致等缺陷,因而提起訴訟命蘋果補繳稅款。但在最近的裁定中,歐盟法院稱,這些缺陷本身不足以證明愛爾蘭政府違反了歐盟競爭法“禁止國家援助”條款。
其實對于愛爾蘭來說,他們也并是不想要蘋果的逃稅款。只是,蘋果是通過“鉆空子”避稅,若接受了裁決后,則相當于承認愛爾蘭稅法體系存在不公正性。此外,對于愛爾蘭來說,這樣的稅法體系即便真的存在不足,卻也因為“低稅”吸引了許多跨國公司將公司設立在愛爾蘭。這給愛爾蘭帶來的,是解決當地就業問題以及拉動經濟發展的實際利益。若愛爾蘭這次真的要回了蘋果十年來逃過的“天價”稅款,那么相當于打了那些“避稅”而來的公司的臉。
因此,在愛爾蘭政府協助下,蘋果自然大獲全勝。不過雖然目前蘋果表示對結果相當滿意,但遭到重挫的歐盟委員會負責競爭事務的執行副主席韋斯塔格發表聲明稱,歐盟委員會將仔細研究裁決以決定下一步行動。按照程序,歐盟委員會仍可向歐盟最高司法機構歐洲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