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充滿了行星。我希望人類在十年內(nèi)建造一個宇宙望遠鏡,用來發(fā)現(xiàn)圍繞恒星的類地行星,并且弄清楚它是否能孕育生命。在位于普林斯頓的美國宇航局噴氣動力實驗室里,我和我的同事們正在致力于開發(fā)一項技術(shù),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達到那個目的。
如今的天文學(xué)家相信銀河系的每顆恒星都至少有一個行星,并且推測這些恒星中多達五分之一擁有著可能孕育生命的類地行星,但是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一個。我們只是間接地探測到了類地行星的存在。這張圖片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著名的暗淡藍點的圖像。它是1990年由旅行者一號攝制的,當(dāng)它即將離開太陽系時,研究人員將它轉(zhuǎn)向,在六十億千米之外拍攝了這張地球的照片。
我想要給圍繞另外一個恒星的類地行星照相,可是我們?yōu)槭裁催€沒有那樣做呢?為什么很難做到呢?好吧,想了解這個問題的話,想像一下我們帶著哈勃宇宙望遠鏡來到火星軌道之外,并且掉轉(zhuǎn)方向。我們會得到一張稍微有些模糊的地球照片,因為在火星之外的軌道上,這架望遠鏡相對來說很小。現(xiàn)在讓我們把它移到十倍遠的地方。現(xiàn)在我們在天王星的軌道上。地球變小了,照片細節(jié)更少,分辨率更低,但還是能看到小小的月亮。現(xiàn)在我們再往外走十倍遠。
我們現(xiàn)在在太陽系的邊界,柯伊伯帶之外。現(xiàn)在完全不能分辨清楚地球了。地球變成了卡爾·薩根所說的那個黯淡藍點。現(xiàn)在讓我們再移到又一個十倍遠的距離。這時我們在奧爾特云以外,在太陽系以外了,太陽移動到視野之內(nèi),占據(jù)了原本行星的位置。再一次,后退十倍遠。現(xiàn)在我們在半人馬座α星,這是靠我們最近的恒星之一,行星完全看不見了,我們所看見的是一個恒星的巨大光柱,那比行星耀眼一百億倍,行星應(yīng)該在那個小小的紅色圈子里。那就是我們想看見的東西,所以給系外行星拍照非常艱難。從恒星而來的光是衍射的,衍射的光線在望遠鏡內(nèi)分散,形成了很明亮的圖像,沖淡了行星的光亮。那樣的話,要看到行星,我們必須處理一下這些光線。我們必須消除它們。我有很多同事們正在致力于開發(fā)神奇的技術(shù),以消除干擾的光線,但今天我想要告訴你們一個我認為是最酷的技術(shù),最可能在十年之內(nèi)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另一個“地球”的技術(shù)。
這項技術(shù)最先由萊曼·斯皮策提議,他是現(xiàn)代天文望遠鏡之父,1962年的一次日食給了他這個靈感。你們已經(jīng)看到,這是日食。月亮已經(jīng)移到太陽的前面,它擋住了大部分的光,所以我們能看到微弱的圍繞太陽的日冕。如果我把我的大拇指豎起來,擋住直射進我眼中的聚光燈,也會是同樣的效果,而且我能看見坐在最后一排的觀眾。怎么一回事呢?嗯,月亮在地球上投下了一個陰影。我們在那個陰影里放了一座望遠鏡或者一架照相機,再透過這些儀器看太陽,大部分的光被擋住了,這使我們能看到日冕中微弱的、精巧的結(jié)構(gòu)。斯皮策建議的是,我們在宇宙里這樣做。
我們要做一個大擋板,把它送進宇宙空間,放在要觀察的恒星前方,把大部分光都擋住,讓望遠鏡在這片人造的陰影里飛行,砰!我們就看見了行星。實際情況也是差不多的道理。現(xiàn)在新的問題產(chǎn)生了,事實上我們有了大擋板,也看不到什么行星,很不幸地它并不怎么起作用,光波在擋板周圍發(fā)生了衍射,跟在望遠鏡里是一樣的情況。就像溪流中的水能繞過石頭,光毀掉了人造的陰影。這個陰影很糟糕,我們在里面看不見行星。實際上,斯皮策知道解決方案。如果我們能把邊緣弄成羽毛狀,把邊緣變?nèi)彳洠覀兙湍芸刂蒲苌洌敲淳湍芸吹叫行恰?/p>
在過去十年中,我們找到了最佳的解決方案。它看起來就像我前面描述的那個樣子。我們叫它做我們的花瓣星冕儀(starshade,又譯“遮星板”“星翳”)。如果我們把這些“花瓣”的邊緣做得剛好正確,控制它們的形狀,我們就可以控制衍射。現(xiàn)在我們有了巨大的人造陰影,大約比以前的暗淡了100億倍。接下來,我們能看見行星的光柱顯露出來,就像那個樣子。當(dāng)然,擋板一定要比我的拇指大。星冕儀的尺寸大約有半個足球場那么大,而且它必須飛到望遠鏡5萬千米以外,望遠鏡必須停在它的陰影中間,我們就可以看到那些行星了。這件事聽起來艱巨,但卓越的工程師們,噴氣動力實驗室里我的同事們構(gòu)思了一個精妙的設(shè)計,完成了這個任務(wù),它看起來就像這個樣子。它一開始圍繞著一個樞紐,然后從望遠鏡分離,“花瓣”緩緩撐開,全部打開,望遠鏡旋轉(zhuǎn)過來,然后你會看到它翻轉(zhuǎn)并且飛到離望遠鏡5萬千米以外的地方。它會移動到恒星前方,營造一個神奇的陰影。妙極了,我們觀察到了圍繞這顆恒星的行星。(觀眾鼓掌)謝謝你們。
那不是科幻小說。我們已經(jīng)為此工作了五六年。去年夏天,我們在加州的諾斯洛浦·格魯曼公司做了一個很酷的試驗。這是一個“亞尺寸”的星冕儀,有四個“花瓣”,只有你剛剛看到的那臺的一半大。你會看見“花瓣”撐開。這四個“花瓣”由四個在噴氣動力實驗室做暑期實習(xí)的大學(xué)生建造。現(xiàn)在你看到它們完全展開,這些“花瓣”必須旋轉(zhuǎn)到位。在每次實驗中,這些“花瓣”的底部必須每次轉(zhuǎn)到同一個地方,誤差不能超過0.1毫米。我們試驗了十六次,十六次它們都精確地轉(zhuǎn)到了同一個位置,而且誤差沒有超過0.1毫米。
這必須控制得非常精確,但如果我們能做到,如果我們能完成這個技術(shù),如果我們能把它帶入宇宙,你也許可以看見像這樣的一些東西。這是一張比鄰星(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的圖片,是用哈勃空間望遠鏡攝制的。如果我們能帶著類似的望遠鏡,也許稍微大一些,把它送進宇宙,在它前面放置一個遮光體,我們有可能看到像這樣的東西——太陽系的“家庭合照”——但不是我們的,我們希望通過遮光體看到的會是另外一個恒星-行星系統(tǒng),通過這樣一個星冕儀。
你能看到“木星”,你能看到“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并且在正中間這兒,挨著恒星被遮擋后的余光,那個黯淡藍點就是“地球”。我們想看到那樣的場景,看看那里是否有水,氧氣,臭氧,這些東西可以告訴我們這個行星能否孕育生命。我覺得這是最酷的有可能實現(xiàn)的科學(xué)。這就是我專注于此的原因,因為我認為這會改變世界。當(dāng)我們看見那個行星的時候,一切都會被改變。
作者:
FY: Yuanqing Edberg
如有相關(guān)內(nèi)容侵權(quán),請于三十日以內(nèi)聯(lián)系作者刪除
轉(zhuǎn)載還請取得授權(quán),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