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歷史時刻錄
圖丨來源于網絡
六部
01導言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到1912年清政府滅亡。
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中國歷史上共誕生了九大封建王朝: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以及五十多個封建小王朝,如:三國時期的吳蜀魏、十六國時的東晉、前趙……
而若問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中,那一時期,那一王朝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
那答案一定是唐朝初期,貞觀年間的三省六部制。
今天,為大家解讀,從秦到清最好的政治制度——唐朝初期的“三省六部制”。
02三省六部制概述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三省六部制?
01.三省
三省即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
中書省正長官為中書令;副長官為中書侍郎;再之下是中書舍人(七八名中書舍人)。
門下省正長官為侍中;副長官為侍郎;再之下為給事中。
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副長官有兩名,即為左右仆射,再之下則為六部長官(六部尚書實權很重)。
至于三省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理解為:
中書省主發令;門下省主審核;尚書省主執行。
皇帝與三省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
一個政府,信息、命令等的傳遞方式,自然是要靠“文件”,這個“文件”可以理解為皇帝的“詔書”。
皇帝是如何發布詔書的呢?給你都編輯好?
這自然是不可能的,往往都是皇帝提出一個大概方向,大概的處理方式,而再由其他人將其總結編寫成為一個正式的“文件”。
這個“其他人”就是中書省。
中書省就是撰寫全國政事“文件”的人,這個“文件”可以是皇帝下達的指示,也可以是中書省自己對一件事情的“處理想法”。
由此可見,中書省的職能是很重的,全國的大事小事都需經由他的手。并且他享有一定的決定權。
中書省擬好的文件,合不合理?可不可行?有沒有問題?這便由門下省來審核。如果擬好的文件有問題則駁回,重擬,或重新商討問題的處理方式。沒有問題,便下發到尚書省安排執行。
尚書省是一個龐大的政府行政單位,直接對接六部,全國全部大事小事幾乎都要由他去執行。
尚書省印章
02.政事堂
說三省六部就不得不說一說政事堂,因為全國一切的最終決策幾乎都由這個政事堂發出。政事堂有點類似后世明朝時期的內閣,是當時制度實踐出來的產物。
中書省主發令,門下省主審核。倘若中書省費半天勁擬出來的文件,送到門下省了,門下省直接一句不行,退回,這豈不是很麻煩,既費時又費力。
那怎么辦?大家商量著來唄。于是,每有什么大問題需要決策的時候,中書省干脆直接跑到門下省去開會,當門下省長官同意了這個決策后,中書省才開始擬寫這個文件。
這個開會的地方就叫作政事堂。
通俗點說就是,之前大家干活不碰面,不碰面之間就容易出問題,很麻煩。于是大家就找個地方開會,一起研究著來,商量的地方就是政事堂。
其實,政事堂的成立,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三省權力的爭奪與最后的妥協”。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政事堂為什么沒有尚書省的身影,這便是他權力斗爭失敗的結果。
三省起初的本意是三個平等的單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但是有權的地方就會有爭端,誰都想讓自己獨掌大權。
而尚書省只有執行權,卻沒有決策權,自然會被其他兩省所淘汰。中書省有決策權,但門下省卻有一票否決權,所以,中書省必須要帶著門下省玩,否則自己也玩不轉。
政事堂
這便是政事堂有中書省與門下省兩省身影的原因。也因此,中書省、門下省兩省長官被稱為真宰相,尚書省長官被稱為假宰相。
03.尚書省與六部
尚書省雖然權力不如中書省、門下省大,但是一個國家的行政機構好不好卻要看尚書省的建設。
因為全國所有的政事都要由尚書省去執行。
尚書省直接對接六部,六部即為吏、禮、戶、兵、刑、工六部。
吏部:管人事
禮部:管宗教、教育
戶部:管民政、戶口
兵部:管軍事
刑部:管司法
工部:管建設
唐朝的尚書省可以理解為一個龐大的行政大樓。
大樓中間處有一個總辦公廳,名為“都堂”。都堂的左邊為“左廂房”,左廂房有三個辦公區域,分別是吏、戶、禮三部。都堂的右邊為“右廂房”,右廂房也有三個辦公區域,分別是兵、刑、工三部。
尚書省最高長官尚書令坐鎮于都堂,左仆射負責管理左廂房(吏、戶、禮三部),右仆射負責管理右廂房(兵、刑、工三部)。
吏、禮、戶、兵、刑、工六部還都有他們各自的長官,即為六部尚書。每部還分為四個司,第一司為此部的本司,如兵部的本司為“兵部司”,戶部的本司為“戶部司”……
每部除了本司外還有其他三司,也都各有名字。
尚書省與六部二十四司
尚書令的辦公室在都堂,左右仆射的辦公室也應該在都堂,六部尚書以及六部二十四司的長官的辦公室則應該在本部。
而有什么事情,需要討論的,大家則都會去都堂開會。
03為什么說唐朝初期(貞觀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好的政治制度?
看一個政治制度好不好主要看兩點,一是“權力的導向”,二是“政治執行力”。
01.權力的導向
縱觀兩千多年的歷史教訓,讓我們認識到“權力的導向”的重要性,什么是“權力的導向”?即為權力導向于誰,誰占的權力多,誰占的權力少。
倘若權力全部導向一方,或者一個人,那便會形成獨裁,是不利于國家的。權力過于分散,則做不成事情。
在權力的把控這點上,唐朝初期(貞觀時期)是做的最好的。
臣與臣互相制衡與配合:
三省分工明確,有的主策劃,有的主審核,有的主執行,極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而三省宰相們之間又互相制衡,同時也極大程度上的避免了真正權臣的出現。
即便出現了權臣,也很難真正與皇帝相抗爭,不至于皇權旁落。
如:唐高宗初期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集團、唐中宗時期以神龍政變五大功臣宰相為代表的功臣集團。
面對皇帝的打壓都沒有堅持多久,便都走向了覆滅。
左:長孫無忌;右:張諫之
臣與君制衡:
唐朝初期,君主并不可以“隨心所欲”,唐朝憲法規定:
“皇帝的詔書必須由中書省起草并蓋印,也必須通過門下省的審核并蓋印”
有中書、門下兩省蓋印的詔書,方為合法的詔書,而由皇帝直接下發,不經過中書、門下兩省的詔書,在唐朝初期為不合法詔書,是不被大小官員所承認的。
也就是說,在唐朝初期,皇權極大的受到了三?。ㄏ鄼啵┑闹萍s,受到制約的權力,在行使的過程中,才不至于“爆炸”。
臣與臣之間互相制衡,君與臣之間互相制衡,保證了唐朝初期,權力的穩定。
02.“政治執行力”
“政治執行力”可以理解為政府的工作效率。之前已經說過了,三省之間互相配合,分工明確,極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唐朝初期,不僅僅上層建設的好,下層基礎同樣搞的好。
尚書省領導的六部是一個龐大的政府行政機關。
“多一分為多,少一分為少”吏、禮、戶、兵、刑、工六部既充分涵蓋全國政事,又無無用部門。他們分工明確,具有極大的行政效率。
文武百官
有工作效率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04結語
很多人說從秦到清,就是一部相權不斷衰落、君權不斷強化的歷史。
如漢時是一人宰相制,唐時是集體宰相制,到了明朝甚至都沒有宰相了。
因此,唐朝采用的集體宰相制,目的就是為了分割相權,從而強化君權。
這個觀點看似有一點道理,但是卻不符合當時的社會實情。我們不能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看歷史。
在唐時,尤其是唐朝初期,無論是君主還是臣子,他們的第一想法都不是去想如何奪權,誰分誰的權。而是想如何去建設一個百廢待興的國家,如何讓大唐萬世不倒。
皇帝把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就能不倒?最近的例子,隋文帝事必躬親,兢兢業業,大權獨握,隋朝不也二世而亡了?
我們不防在思考一個問題,皇帝集權的目的是什么?
是為了過癮?還是為了自己的政權穩定?
答案當然是為了政權穩定,而倘若集權不利于政權穩定,那為什么還要過分的集權?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認識到了這點,李世民曾經就這樣評價隋文帝楊堅:
“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形苦神,未能盡合于理”。
唐太宗李世民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皇帝也有犯錯的時候,皇帝也需要“鏡子”,沒事的時候自省其身,這也是李世民重用諫官的原因。
李世民正是認識到了皇帝過分集權并不一定利于政權的穩定,王朝的千秋萬代。
所以,李世民一手打造一個多方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政權。
從唐朝初期,政府對皇權有了明確的規范,最可以看出這一點。
在封建社會的任何一時期,皇權什么時候有過具體的規范?那朝不是皇權無限大?
唐朝有具體的規范。
唐朝對皇權有明確的規范,那些事情是皇帝該做了,要做的。那些不是皇帝該做的,可以做的,都是有明確的規定的。
這不正是唐朝初期皇帝為了社會穩定,王朝千秋萬代而主要放棄的權力嗎?
由此可見,唐朝時期的“人”,第一想法并不是“權力”,而是國家、是社會、是未來。
這也就是唐朝能打造出“三省六部”這樣優秀的政治制度的原因,唐朝君臣最初的目的不是爭奪權力,而是要打造一個能夠千秋萬代的王朝。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