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氏》網站報道,日本在7月15日公開了最新研制的ASM-3超音速空對艦導彈。這種導彈打算用日本F-2戰斗機攜帶,能夠以3倍音速飛行,達到400千米的射程。
日本不是印度那種依賴性的國家。作為一個科技和工業強國,日本能夠研制出3倍音速的反艦導彈,是完全不讓人意外的。超音速導彈所需要的幾大關鍵技術:固體燃料沖壓發動機、超音速飛行控制技術、超音速條件下工作的制導雷達和敵我識別系統,對日本來說都不是什么難題。3倍音速還沒有達到高超聲速的范疇,采用高性能航空鋁合金和碳纖維材料相結合,就可以克服氣動加熱的問題。即使如此,ASM-3也用了15年的時間才研制成功。2003~2017年,日本投入3.67億美元,先后發射15枚樣彈,終于研制成功。但具體采購數量不詳。
【日本防衛省副官防長官山本智弘參觀三菱工廠(紫衣者)】
實際上,ASM-3的照片此前曾經出現在互聯網上。但這次亮相是日本防衛省副官防長官山本智弘參觀三菱重工的導彈工廠時進行的,因此可以認為是官方背書的正式發布。
根據日方發布的照片測繪,ASM-3的彈徑大約在34厘米,和中國出口的C-802導彈接近。命中一發就可以迫使驅逐艦、護衛艦等海軍主力艦失去戰斗力。
按照國外媒體的說法,ASM-3預計在2023年正式服役,主要用于部署在日本西南方向,用于對抗中國維護東海主權的行動。ASM-3的制導模式比較注重抗干擾。它采用了主動雷達和半主動雷達兩種模式。主動雷達模式是彈上雷達自己發射雷達波,并通過回波來確認目標位置。如果主動雷達被對方干擾,可以采用其他雷達對目標進行照射,彈上雷達僅僅作為接收機使用。這實際上是一種半主動雷達作戰方式。
【ASM-3作戰過程(日本防衛省發布)】
必須承認,靠現有海軍水面艦艇的自衛手段,攔截3倍音速反艦導彈是很吃力的。哪怕是用來攔截彈道導彈的標準-3導彈不容易。因為掠海飛行反艦導彈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時候,就離目標很近了,目標艦很難在這極短的時間里完成目標預警、確認、攔截彈發射和機動、最終攔截的過程。
歐洲的“紫苑”艦載防空導彈系統雖然號稱可以攔截超音速反艦導彈,不過針對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后期蘇聯研制的“花崗巖”、“日炙”等。這兩類導彈的最大飛行速度也只有2.5倍音速。而且至今沒有實戰成功的案例。美國的海拉姆和中國的海紅旗10同樣是為了攔截超音速反艦導彈而研制的,不過它們只能作為近防武器,負責艦隊反導的最內側一層。
【ASM-3導彈直徑大約340毫米】
要想在外層和中層如何攔截3倍音速反艦導彈,有效的辦法就是借助航空平臺,把艦隊的預警范圍進一步向外延伸。而預警飛機本身需要具備發現和跟蹤超音速反艦導彈這種小型高速目標的能力。只要提前發現、數據共享,遠距離攔截ASM-3這種導彈還是可以做到的。這也體現出航母及其預警機的必要性。
當然,還有更管用的辦法。日本的F-2總產量只有98架,列裝給兩個聯隊,部署位置相當清晰:第三聯隊的F-2部署在本州島北端的青森縣三澤基地、第八聯隊的F-2部署在九州島東北部福岡縣筑上町的筑城基地。只要日本真的打算用F-2攜帶ASM-3來打擊解放軍海軍,提前把它們全都壓制在機場上就可以了。
(作者:孔新 版權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