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投資,一頭連著需求、一頭連著供給,它是消費的重要變量,也是供給的重要內容。擴大有效投資,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領域,不僅有利于擴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更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供給質量和水平,優化供給結構,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的需要,實現供給與需求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
針對擴大有效投資,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將投資與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目標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對于我們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沼兄匾淖饔谩?
中新天津生態城5G通訊基站為城市打造智慧服務奠定基礎。(圖片來源:東方IC)
新基建:挖掘新的增長點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明確范圍,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具體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三個方面。
新基建瞄準這三大領域,不僅緣于新興產業 之“新”,更指挖掘新的增長點。以5G為例,根據測算,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將達到1.2萬億元,創造約300萬個就業崗位,預計到2030年,5G帶動的直接產出和間接產出分別為6.3萬億元和10.6萬億元。有統計顯示,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投資拉動乘數效應高達6倍左右。預計到2025年,新基建將給我國信息消費創造8.3萬億元產業規模。
今年以來,從中央密集部署到地方積極響應,從企業主動投資到資本市場熱捧,新基建已經站上風口。江蘇制定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擴大信息消費和支持發展5G網絡的政策意見;福建公布了2020年度數字經濟重點項目,其中數字新基建項目52個,總投資729億元;上海發布新基建行動方案,首批重大項目3年投資2700億元……由新基建撬動的新規劃、新探索、新勢能“多地開花”。未來,相關部門在做好政策引導、以財稅金融政策穩定建設資金來源的同時,要更多向社會資本開放,激發民間投資積極性,形成多元化的新基建投融資體系。
陜西西安南郊一老舊小區進行提升改造。(圖片來源:東方IC)
新型城鎮化:順應需求補短板
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于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有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民生基礎設施投入將帶來投資持續增長,并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潛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支持管網改造、加裝電梯等,發展居家養老、用餐、保潔等多樣社區服務。
改造城鎮老舊小區的各項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北京市住建委聯合市規自委、市財政局等7部門,共同印發《2020年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確年內開工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80個,完成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50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8億元;青海省計劃實施改造472個小區共5.09萬套,截至6月底,已開工180個小區1.94萬套,開工率達38.11%;重慶市提出要求,老舊小區改造要與社區服務提升同步推進,挖掘小區文化脈絡和集體智慧,打造有特色的人文小區,形成小區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順應需求,老百姓需要什么就改造什么。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有硬件設施的改造,也包括公共服務的提升。除老舊小區改造外,通過在交通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排水防澇設施等各個方面補短板,也能提升城市的發展質量和綜合承載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并不是盲目上項目,而應當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嚴防出現爛尾樓、“半拉子”工程。
7月1日上午,歷時6年,橫跨長江連接江蘇南通與張家港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建成通車。(圖片來源:東方IC)
重大工程:穩增長中挑大梁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強,國內部分行業也面臨需求不足。在出口、消費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的情況下,我們更加需要發揮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其中最直接、最有效、最有把握的就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重大工程直接拉動力強,能在穩增長中挑大梁。據測算,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資1000億元,可帶動GDP增長0.15個百分點、新增就業崗位49萬人。
4月30日,被稱作珠江上“三峽工程”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首臺機組投產發電,二期工程正馬不停蹄推進;5月30日,隨著最后一根長鋼結構桿件合龍,京沈高鐵星火站(后更名為北京朝陽站)主體結構順利封頂,為年底達到通車條件奠定了基礎;6月17日,歷經34個小時連續作業,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沉管隧道——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成功沉放海底,與西人工島順利對接……大江南北,一項項重大工程正加緊建設,助推基建投資加速落地。
目前,我國人均基礎設施存量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20%-30%,在交通、水利、社會民生等基礎設施領域存在不少短板,相關領域投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潛力。未來,重大工程建設應緊緊圍繞人民需要,聚焦補短板、提升發展質量效益,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另外,還要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牽引作用,推動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發展,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力爭使基礎設施發揮出最大效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