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化蝶
德國是歐洲工業強國,雄厚的工業基礎使之在全球化中飛速發展,如今已經是歐洲經濟的領頭羊。
由于現今國際格局依然由二戰的戰勝國把持,德國的國際話語權比較低,和歐盟一起依附于美國。隨著美國政府奉行單邊主義,歐盟與美國之間不免會發生分歧。
中德貿易密切
德國的經濟地位和話語權是不相符的,近幾年,德國政府在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在尋求政治的獨立性。中國在全球化發展中抓住了機遇,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生產中心,與世界各國有密切的貿易往來,中國是德國的第一大市場,汽車,家電,機床等德國制造在中國廣受歡迎,雙方貿易額逐年增長。
德國“對華沉默”
在美國視中國為威脅,拼命聯合盟友打壓中國時,德國顯得不是那么積極,受到了美國極大的壓力。德國政府被要求在中國西藏,中印沖突,香港國安法和臺灣事件上對中國采取強硬立場,但是德國政府往往敷衍了事,雖然沒有正面力挺中國,但也不對華出手,而是采取了“對華沉默”的態度。
為此,有媒體質疑德國政府為什么在對華問題上沉默,是否為了商業利益出賣價值觀。對此德國經濟部長表示歐盟的貿易政策不曾“只以對方國家是否民主作為唯一導向”,聲稱“德國不是世界的道德導師”,表示了德國貿易的原則并不是以意識形態決定的。
德國致力于經濟發展
德國政府很清楚,美國針對中國的打壓政策并不能阻止中國的發展,在全球化的今天,跟美國一起對付中國并不能帶給德國利益,反而會失去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經濟的強大是德國重新回到世界舞臺的唯一途徑,德國在歐盟的處境證明了這一點,經濟強盛的德國在歐盟內部有很大話語權。
既然德國現在的主要政策是經濟發展,那么就不會與最大合作伙伴交惡,特別是中國在對抗疫情時的表現,證明了中國政府非凡的組織能力,經濟完全恢復正常的中國是德國最佳貿易對象?,F在美國疫情泛濫,邊境封閉,貿易中止,完全看不到控制住的跡象,對德國的出口本來就造成了損失,所以德國不能再失去最大的貿易伙伴。
免責聲明:本文由時代之聲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部分消息參考: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