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印雙方局勢正在降溫,中印兩國邊防部隊自前不久根據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后,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等地區已采取有效措施脫離一線接觸。可印度近期的一系列舉動,卻頗有“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意味。
據消息顯示,印度在貿易等其他領域仍然在對華傳遞信號,印度單方面宣布取消與中國企業合作的兩個火力發電廠項目,停止來自中國的投資項目,甚至對中國產品采取“消極”清關策略;在近期印度方面以“國家安全問題”為由,禁用了由中國互聯網投資的59種APP應用程序,例如海外版抖音Tik Tok,微博,QQ以及微信等;邀請澳大利亞參加馬拉巴爾海軍演習,將美國的“印太戰略”坐實;印度官員更是以中印邊境沖突為借口,拒絕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聲稱一切有“中國主導”的經濟組織,印度都將退出。
印度“退群”并不是沒有前兆,在去年11月份第三次RCEP領導人會議結束后,莫迪就對外透露此意,如今以“中國主導”的理由退出,可見印度復雜的對華外交心態。印度的反華情緒也早已經蔓延到國內每個印度人心中,除了大量的印度人宣揚禁止使用中國產品以外,印度的旅游餐飲行業也開始禁止對中國公民提供住宿服務。在印度人眼中,中國已經成為靶向攻擊對象。
印度對華的態度在疫情前就暴露無遺,在我國武漢宣布封城的那一刻起,印度就在第一時間從中國撤僑,禁止生產口罩的原料棉花出口以及停止對華簽證等。可以說如今印度對華的激烈情緒只是在疫情的發酵下,越發明顯了。而之所以印度在疫情發生前后如今對華態度這么強硬,實際上源于印度看到了一個先機:中美之間的摩擦。憋了個大招。
印度深知在中美越發激烈的競爭中,自己很有可能“彎道超車”,所以當美日鼓吹經濟上與中國“脫鉤”時,印度立刻考慮拿出與兩個盧森堡一般大的土地(461589公頃)吸收從中國轉移出去的產業,用來布局醫療設備,電子設備等十大制造行業,力推“印度制造”。同時,印度清楚美國一直將自己視為“印太戰略”重要國家,所以印度設了局中局,在美國的支持下,幫助自己取代中國在產業競爭上的有利地位。從這一角度來看,邊境沖突也只是印度脫鉤中國的一個推點。
由此可見,邊境局勢雖然降溫,但印度是否會與我國相向而行還是個為止數,變數依然很大,印度將中國視為“假想敵”并不是一天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