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這一年對于韓信來說,適宜建功立業。作為統帥,他的軍隊一路高歌猛進,擒魏取代,破趙降燕,整個北方都將成為他的囊中之物。
緊接著,他聽從謀士蒯通之計,一鼓作氣東進齊國,勢如破竹,期間又順手干掉前來增援的楚國猛將龍且,二十萬人被殺得血流成河,于是,齊王死,齊國平,韓信之名威震天下。
此時,坐擁數十萬大軍的韓信面臨著人生最大的一次抉擇。
據《史記》之《淮陰侯列傳》記載,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刻,范陽謀士蒯通出場,他是以看相的名義來的。韓信知道他不過是借著看相來進肺腑之言,于是屏退了左右,在此,蒯通給韓信指出了三條人生處世法則:
第一條:“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歷史把一個絕佳的機會擺在韓信的面前,只看你珍不珍惜。
用蒯通的話來說,現在制衡天下的權柄在您的手上,劉邦和項羽兩人的生死都取決于您——您幫助漢則劉邦取天下,您幫助楚則項羽坐江山。
蒯通的建議是,這正是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最好時機,您誰也不幫,出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控制他們的后方,再順應百姓心聲平息戰亂,制止劉項分爭,如此天下就會群起而擁戴您。而后,您分割大國疆土,削弱強國威勢,并在此基礎上分封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到那時,天下惟您的馬首是瞻。
如果您能更進一步,對諸侯們“深拱揖讓”,就是籠絡得法,則天下各路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
蒯通給韓信規劃了一個九五路線圖,而且還誘惑他說:“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意思是從您的背上來看,如果把握好時機,完全可以建萬世之業!
韓信起初沒有動心,蒯通警告他,這樣的機會不是人人都有的,如果老天給了你,你竟然浪費掉,那災禍恐怕就不遠了。
可韓信似乎沒有那么大的野心,也并不相信蒯通的話,他認為我給漢王立下了這么大的功勞,難道他還會害我嗎?
正因為如此,蒯通給韓信分析了他的取死之道。
第二條:“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韓信說:“漢王待我也算不薄,我不能背恩忘德吧?”
蒯通道:“如果您沒有今天這樣的大功,恐怕也不會有我這番話。現在的形勢是,您渡西河,俘魏王,活捉夏說,攻下井陘,殺成安君,趙、燕和齊都在您的掌握之中,現在又斬殺龍且,破楚兵二十萬,您的功勞已經大到難以兌現了。您設身處地替漢王想一想,他還能拿出什么來獎賞您?”
韓信此時心想,所以,我要一個齊王,相信漢王還是會給的。
“我現在替您擔心的還不僅是獎賞的問題,您的威望,已經蓋過了劉邦,他還能容你再做一個臣子嗎?”
“要說交情,”蒯通接著說,“大家都知道,當年常山王張耳和成安君陳馀是生死之交,曾經親密無間,天下共仰,但最后還不是兄弟自相殘殺嗎?欲壑難填,人心難測吶!您倒是忠心耿耿地想與漢王論交情,但我以為你們的交情再好也好不過張耳和陳馀吧?”
“您還對漢王抱有幻想,認為他不會殺害您這樣的功臣。想想看,當年大夫文種救越國于危難之際,還輔佐勾踐稱霸于中原,但功成之后呢?也逃不過被賜自盡的命運。”
“所以,不論是兄弟之交還是君臣之交,您都沒有活路。‘野獸已盡而獵狗烹。’話雖然難聽,但道理卻淺顯易懂。”
這番話,其實說到了韓信的痛處,他猶豫了,說:“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第三條:“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
蒯通進言,當時韓信也聽進去了,表示要好好考慮考慮,但這一考慮就是好幾天,沒任何動靜。蒯通知道韓信在猶豫,于是又來進諫。
他提示韓信:“我知道您也是一位深謀遠慮的人,道理那天已經講清楚,本就沒有必要再來饒舌了。但我又想了想,您還是要把眼光放得遠大一點,“廝養之役”與“儋石之祿”,甚至就是‘卿相之位’應該都不在您的眼界之內。”
“現在的問題是,‘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您知道了應該采取的行動步驟,卻一直猶豫不決,那么,大禍就在眼前!有人說過:‘一只猶豫的猛虎,還不如一只奮勇向前的蜜蜂;一匹轉圈的千里馬,還不如一匹駑馬緩步而行;就算是勇猛如孟賁,不出手,那還不如一個普通的士兵!”
蒯通懇切地說:“知道該怎么辦,貴就貴在可以立刻實行,‘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說白了,當斷不斷,必遭其亂。至此,蒯通把話說盡了,但韓信思前想后,總對劉邦抱有幻想,認為我不過就想當個齊王,漢王也不至于就弄死我吧?
蒯通見韓信不聽,再不進言,過段時間,韓信聽說他“瘋”了。
若論軍事,韓信是天才;若論權謀,韓信是天真
接下來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不再細說。韓信最后被蕭何和呂后合謀騙進了長樂鐘室,人頭即將落地,他非常不甘心,乃長嘆了一聲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呂后殺韓信,甚至都沒有請示劉邦,而劉邦回來聽說把韓信殺了,“且喜且憐之”。接下來,呂后匯報了韓信最后說的話,這簡直是把蒯通給賣了。劉邦馬上派人把蒯通抓來,還準備架起大鑊來煮了他。
“為什么教唆韓信反叛?”
“狗總是要對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時候,我只知道有韓信,并不知道有您。”蒯通振振有辭地說:“況且秦失其位,天下之人共逐之,而捷足者先得。我只是告訴韓信他當時該做的事,您當時不也正在做這件事嗎?”劉邦想想,他說得也是,于是把他放了。
裝瘋賣傻保不了自己的命,關鍵時候還得是伶牙俐齒。
楚漢之時,人們對于韓信的評價是“國士無雙”,這個評價得認,若單論將兵之才,無出其右者。又有評價說他“功高無二,略不世出”, 這個評價還是有點偏差,第一句功勞大不說;第二句說到一個“略”,若論武略,韓信也當得,但若論權略,韓信在通達識變的戰略家蒯通面前,是個小學生。
韓信之死怨不著別人,要怨就怨他自己自作多情,或者從一個政治家的角度來說,玩權謀,他的心腸還不夠黑,不夠硬。
歷史本不容假設,但如果當初韓信聽了蒯通的話會怎樣呢?
認同邵雍先生在淮陰侯廟的題詩,其一是:
“韓信事劉元不叛,蕭何惑漢竟生疑。 當初若聽蒯通語,高祖功名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