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地緣政治之父哈爾福德·j·麥金德曾經說過:如果誰能夠統治世界的中心地帶,誰就統治世界島。誰能夠統治世界島,誰就能統治世界。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一共有14個陸上鄰國,其中有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貧窮小國被稱作為“帝國的墳場”,在近代歷史上,一個又一個強盛的帝國,一個又一個超級大國都沒能將其完全征服。
話說到這里,你可能已經猜到,這個國家就是阿富汗。
超級大國的傷心地:英國的落寞、蘇聯的崩潰和美國的衰弱
第一個在阿富汗折戟沉沙的大國是當時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
第三次英阿戰爭
自19世紀初葉,英國殖民者為了鞏固從北非到印度的勢力范圍,將侵略矛頭指向阿富汗。而當時野心勃勃的沙俄為南下印度洋,奪取暖洋出海口,也對阿富汗也虎視眈眈。在此期間,南下的沙俄與北進的英國為阿富汗的歸屬權摩擦不斷,明爭暗斗,被后世西方史學家稱為“大博弈“(Great Game)。
Great Game “大博弈”
英國殖民者出于與沙俄爭奪對中亞控制權的戰略需要,于1839年—1919年間,對阿富汗進行了三次侵略戰爭,最終以阿富汗的勝利而告終。
這三次英阿戰爭耗盡了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成立以來的大部分盈利,損失1500萬英鎊,相當于現在的500億美金,日不落帝國從此盛極而衰。
隨著英國勢力的退出,阿富汗保持了長期獨立,但在前蘇聯勃列日涅夫時代,前蘇聯為了打通印度洋出海口,達到與印度連成一線的目的,在1979年襲擊了阿富汗。
蘇聯軍隊在阿富汗,1980年代中期
這次戰前蘇聯共出動了100輛T-60坦克、36架武裝直升機、大量的米格-21和23戰斗機以及當時最新的蘇-27、M-16裝甲運兵車等先進裝備。這場阿富汗戰爭始于1979年12月24日,持續了9年多,據后來統計,前蘇聯用于此次戰爭的軍費達到驚人的200多億美元。在多達持久的9年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最后,蘇聯軍隊不得不在1989年2月15日以5萬名士兵死亡或者傷殘的代價離開阿富汗。
蘇聯的反戰浪潮
從后續的歷史來看,前蘇聯這次入侵行為被認為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個重大誘因。
最后一個入侵阿富汗的超級大國是美國。
美軍付出的代價巨大
在美國遭受9·11襲擊后,美國曾要求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交出基地組織當時的領導人本?拉登,但遭到塔利班拒絕。美國領導的聯軍于2001年10月7日襲擊了阿富汗。盡管聯軍部隊在2001年12月17日擊敗了塔利班并占領了阿富汗首都,但這并不是代表著戰爭的全面勝利。塔利班在短時間后恢復元氣,隨后開始攻擊美國和阿富汗士兵。如今塔利班控制或爭奪了阿富汗至少44%和61%的土地。
這對美國來說是繼韓戰和越戰后的又一次真正的慘敗。
而且在這場還遠未結束的戰爭中,美國深陷戰爭泥潭,國勢大衰,無暇東顧,間接促成了中國的崛起。以現在西方政治學家和民眾的觀點來看,美國似乎也已經被添加到被阿富汗埋葬的超級大國的名單中了。
近代以來,列強的殖民擴張,都是為了掠奪資源,但阿富汗礦產資源大多是近年來才被發現的,而且一直處于未開發狀態。
一個經濟落后,在當時看來是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在近代為什么還屢遭入侵?
只是因為阿富汗雖然只是一個內陸地區,但它與中國、巴基斯坦、烏茲巴基斯坦、伊朗和塔吉克斯坦等國直接接壤。地緣政治上,其地位處于西亞、南亞、中亞交匯處,是通往南亞大陸的關鍵“鎖鑰”,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阿富汗戰略位置
地緣政治理論家哈爾福德·j·麥金德在19世紀英國和俄羅斯之間的競爭中首次提出了他的中心地帶理論。按照麥金德傳統政治學理論,控制了中亞、西亞、東歐這些中心地帶就能控制住“世界島”,從而掌控全世界。
世界島理論
這一時期的英阿戰爭和蘇聯入侵進一步強調了阿富汗作為帝國十字路口的歷史作用,這也是近期阿富汗和烏克蘭連年戰亂不斷的根本原因。
布熱津斯基與基辛格
這一理論在布熱津斯基的《大棋盤: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必要性》一書中有更新更全面地闡述:
對美國來說,地緣政治的關鍵是歐亞大陸……美國如何管理歐亞大陸至關重要。對歐亞大陸的控制幾乎會自動導致非洲的從屬地位,使得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緣政治上處于世界中部大陸的邊緣。全球約75%的人口生活在歐亞大陸,全球大部分實物財富也在那里,既存在于企業中,也存在于土壤之下。
在當時的美國政府看來,對阿富汗的占領是履行布熱津斯基提出的“管理”歐亞大陸的地緣戰略使命。
另外,除了地緣政治的原因以外,美國長期賴著不走還有這樣一個原因:
眾所周知,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金屬儲備,幾乎控制著世界97%的供應。
但是在2011年,美國地質勘探局在阿富汗西南部一個死火山底下,發現可能是史上最大的稀土礦藏,估計藏量足夠供全球10年所需。
隨后在阿富汗各地又發現了很多稀土礦。據估計,阿富汗的稀土儲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六。
如果美國有效地控制這種替代資源,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將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但是,顯然愿景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
美國現在騎虎難下,美國政府在阿富汗頂著軍費開支巨大、人員死傷無數、國內撤軍呼聲一片的壓力。
對美國而言,撤軍可能在短期內會節省一些資金,但是從長遠來看,美軍卻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這種心態導致沒有一個總統敢于真的下定決心。
那么阿富汗會變成“帝國墳場”的原因是什么呢?
阿富汗難以征服,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
總體來說,在國際關系史上,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橫空出世是世界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廣義來說結束了傳統的帝國時代,開啟了民族國家時代。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但是即使在帝國時代結束、民族國家成為全球最常見的政治體系之后,阿富汗的土地仍保持著它的特色。
首先,由于阿富汗位于伊朗、中亞和印度之間的主要陸路上,它曾多次被入侵,并被眾多部落居住,其中許多部落彼此敵視,也不與外界為鄰。
第二,由于該地區經常發生入侵,部落主義盛行,無法無天導致幾乎每個村莊或房屋都被建造得像堡壘。
塔利班組織
第三,阿富汗的自然地形使征服和統治極為困難,加劇了其部落傾向。阿富汗被一些世界上最高和更參差不齊的山脈所統治。其中包括貫穿國家中部和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以及東部的帕米爾山脈。帕米爾結——在這里,興都庫什山脈,帕米爾山脈,天山,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都會合在阿富汗東北部的巴達赫尚。
第四,就是因為阿富汗陷入了戰爭導致貧窮這個死循環,幾十年的戰爭摧毀了阿富汗的經濟和政治體制。1979年,在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中催生了基地組織,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盛行又加劇了統治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