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日本頒布一項“意外”措施——計劃撥款2435億日元(約159億元人民幣)幫助該國企業進行供應鏈改革,而基于日本供應的零部件主要來自中國市場,輿論普遍認為:日本此舉其實也是為了協助制造商將生產從中國轉出。如今3個月過去了,日本政府“支援”的首批從中國市場撤廠的企業“名單”也出爐了。
87家日企獲日本700億補貼,正式將生產線從中國轉出?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7月19日指出,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日公布了第一批可申請獲得日本政府補貼、以將其生產線從中國市場轉出的企業名單。據悉,在這87家企業中,有30家企業將按計劃把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而這些企業中包括光學產品制造巨頭HOYA株式會社;還有包括夏普、愛麗思等57家企業則準備將其廠房遷回日本。
報道還指出,為了推進這一計劃,日本政府將為第一輪遷出的企業給予700億日元(約45.6億元人民幣)的補貼。
日本鼓勵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市場轉出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年初疫情沖擊導致工廠關閉,2月份日本從中國的進口量下降了近一半(47.1%),創下自1986年8月以來的最大降幅,這導致部分日本制造商必要零部件斷貨。
在此困境下,日本企業也開始采取“自救”措施。據東京商事研究公司2月份的一項調查指出,在受訪的超2600家日本企業中,有37%的公司表示其正在向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市場進行零部件采購。
在華日企減少709家,日企重構產業鏈早有端倪?
實際上,日企將生產線從中國市場轉出的趨勢,早在2015年就已“初露端倪”。當時,由于中國的勞動成本不斷增加,加上日元貶值,日本相關研究所就開始討論“撤離”的可能性。當時有部分研究所指出——企業的運營是最大利益導向的,它們撤離背后真正的原因應該是:這里(中國市場)不那么賺錢了。
不過,一直到2018年,不少知名日企才開始紛紛在華關廠停產。比如,當年5月,百年相機巨頭奧林巴斯宣布在華停工停產;7月,歐姆龍精密電子也宣布蘇州工廠關閉;10月,日本電子零件大廠日本電產(Nidec)決定將在中國生產、供應美國市場需求的產品轉移至墨西哥生產。
此外,還有松下、尼康、奧林巴斯、索尼和YOKOWO等日企均將生產線都從中國遷出。而從整體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5月,在華日企比最高峰時期的2012年,減少了709家。也就是說,日企重構產業鏈的“步伐”早已開始。
日本鼓勵企業“撤出”背后:凸顯其“不服氣”心理
然而,回歸到當前日企將生產線轉出中國市場的事件上來,生產線的轉移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或許從某些程度上可能可以防范供應鏈風險,但它們似乎也忽視了一個問題:中國對于不少日企來說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加工基地,而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就曾分析指出,僅僅把中國市場當作“出口加工基地”的日企將生產線撤出的舉動并不意外,且它們也沒有必要一直留在中國市場,因為這部分日企很容易找到生產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但有更多的日企留在了中國,原因是中國已是它們重要的消費市場。
舉個例子,今年3月日本汽車制造商豐田就宣布,未來將與其中國合作伙伴一汽集團共同合作,在中國中新天津生態城投資約85億元人民幣建造一座新的電動汽車制造工廠。
另一方面,日本鼓勵企業“撤離”的背后,其實也可以窺探出其作為曾經“亞洲最具經濟影響力”經濟體的心理。自1992年以來,中國經濟強勁崛起,中日力量對比發生逆轉——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一舉超過日本。在此背景下,日本心態也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包括日本此前曾宣布停止對華日元貸款、對亞投行一直持以“質疑及否定”的態度等等,這些舉動無疑不顯露著日本——在經濟上被中國反超之后心里的“不服氣”。但就如《環球時報》所分析的,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大,雙方之爭也將成為偽命題,中日的共同利益則將變得越來越實質,這顯然也包括兩國在經濟上的加強合作。
來源:金十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