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股價自2001年上市時31元人民幣一路漲到1800元人民幣,期間看空茅臺的聲音沒斷過,無非說茅臺有泡沫,說茅臺是炒起來的,結果空頭一波接著一波爆倉。
為什么呢?一言以蔽之,至今為止,茅臺有限的供應遠遠無法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
網上公開數據顯示:2012~2019年,茅臺基酒產量分別為3.36萬噸、3.86萬噸、3.87萬噸、3.22萬噸、3.9萬噸、4.28萬噸、4.97萬噸、4.99萬噸,產量基本趨于穩定。而這些產量都是由5年前的基酒決定的,多一瓶都生產不出來。
但是,今天的消費者相比8年前的消費者,收入顯著提高。此前喝不起茅臺的人也要來和喝得起的人搶那點產量。
尤其,茅臺當下不僅是“社交貨幣”,亦成為面子、排場的象征。在日常商務、政務活動中,一杯茅臺既能迅速消除陌生感又倍兒有面,勸對方喝下53度的白酒,既彰顯了勸酒者的社會地位,也驗證了對方的服從性,一舉兩得,都在酒里。這種酒文化讓茅臺稀缺性進一步加劇,甚至變得有價無市。
況且,茅臺那點可憐的產量還不一定都在市場流通。
一方面,茅臺在市場流通過程中,顯性庫存被經銷商吸收,為了低買高賣流動性比較高,比如2008年,出廠價、零售價分別為438元和650元,渠道賺走48.4%;2020年53度飛天出廠價、零售價分別為969元和1499元,渠道賺54.7%,到手賺一半,經銷商有足夠的出貨動力。
但另一方面,茅臺的隱性庫存也在日益增大。在中國官本位的文化氛圍之下,除開經銷商,黃牛、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也會通過不同渠道瓜分新酒份額,這部分最后不管是送禮還是喝掉,流通性都非常低,大部分其實都被囤起來了。
囤茅臺群體雖然不盡不同,但大家出發點基本相同:
一、擔心通脹大環境下手里的資金越放越毛,但茅臺越放越香,越香越值錢;
二、中國市場酒文化盛行,茅臺宴請倍有面子、拿得出手,況且國內大量收藏者能接盤不怕這東西砸手里;
三、茅臺投資屬性加杠桿后,炒的人越來越多,畢竟茅臺不像房子限購,也不受供給側改革影響、不受環保核查限制,多好,獨一份。一手茅臺的價格近18萬,早追平北上深豪宅均價了。
即便如此,市場供需失衡情況下,茅臺官方最近一次提價也是在2018年1月1日,當時飛天茅臺的出廠價從保持了近8年的819元/瓶提升至969元/瓶,市場指導價從當時的1299元提高到現在的1499元,但黃牛的價格普遍在2500以上,還不能保證你買到的是真酒。
所以還是那句話:“茅臺屬于醬香型白酒,沒有泡沫,有泡沫的那叫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