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標題,你們在想什么?你們以為彩云今天要說什么?[看]
咳……今天要說的是一把德國古董轉輪手槍。說到德國的手槍人們普遍會想到的是盧格P08手槍、瓦爾特P38手槍、瓦爾特PP/PPK手槍等等,他們都是自動手槍,性能優異質量可靠,是德國槍械工業高品質的象征。但在這些著名自動手槍之前,德國軍隊還曾裝備過一種笨拙落伍的單動轉輪手槍,這就是M1879轉輪手槍(Modell 1879 Deutsche Armeerevolver)。
德國M1879轉輪手槍
世界要倒退回19世紀70年代,崛起的普魯士邦國通過王朝戰爭統一了德國,還在普法戰爭中戰勝了法國,成為當時歐洲大陸上陸軍最強的國家。在這些戰爭中,普魯士(后來的德意志第二帝國)軍隊普遍使用了德萊塞擊針步槍,1871年又裝備了采用金屬彈殼定裝彈的毛瑟Gew.1871步槍,在步兵輕武器領域取得優勢。
但與德軍先進的毛瑟步槍相比,德軍裝備的手槍則非常落后,到1870年代德軍還在使用古董的火帽擊發前裝手槍,這是19世紀上半葉的設計了,而在當時其他國家的騎兵已經列裝新式轉輪手槍。為了改變軍用手槍落后于歐洲其他國家的局面,德意志帝國命令其步槍測試委員會(Gewehr-Prufungs Kommission,簡稱GPK,也就是后來設計Gew.1888委員會步槍的那個委員會)迅速設計一款堪用的軍用轉輪手槍出來。
在當時,德國步槍測試委員會測試了多款國外的轉輪手槍,包括美國柯爾特M1873陸軍單動型轉輪手槍、英國亞當斯雙動轉輪手槍、史密斯-維森No.3轉輪手槍、法國加瑟M1870轉輪手槍等。在參考了這些同時代轉輪手槍特點之后,委員會最終鼓搗出一個自己設計的轉輪手槍,并于1879年量產進入德意志軍隊服役,也就是M1879轉輪手槍,這還是統一后的德意志帝國軍隊裝備的第一種制式手槍。
德國M1879轉輪手槍
德國M1879轉輪手槍
M1879轉輪手槍是一支龐大,笨拙的武器,全長345mm,槍管長181mm,不裝子彈時重1.3kg。該槍的槍管截面為圓形,靠近轉輪處有一個八角形截面的槍管節套,槍管內部有4條膛線。為了保護槍口,M1879轉輪手槍的槍管前端特意加工出一圈圓弧形外翻的“嘴唇”,類似老式前裝炮的炮口。該槍的握把為修長的弧形,截面近似橢圓形,握把片采用光滑的胡桃木,在握把底部有一個金屬底蓋,底蓋上有一個大型掛環用于掛槍繩。
槍管、槍管節套到轉輪架的過渡段
握把底部掛槍繩的掛環
M1879轉輪手槍采用單動擊發,轉輪彈容量6發。轉輪固定在封閉的轉輪架內,不能擺出,轉輪架也無法撅開,所以裝彈就像柯爾特M1873轉輪手槍那樣,先將擊錘向后扳一點點卡到半待擊位置,打開轉輪架右側的裝填活門,裝一發,轉一格轉輪,裝一個,轉一格轉輪,直到將6個彈巢裝滿。
打開的裝填活門,裝彈就從這里裝。
給M1879轉輪手槍逐發裝填子彈
在研制M1879轉輪手槍的時候,德國人研究了當時常見的幾種轉輪手槍彈,相較之下覺得史密斯-維森公司為俄羅斯設計的.44英寸俄國轉輪手槍彈(.44 Russian)性能最好,隨即在這種轉輪手槍彈基礎上進行少許改進,適當增長彈殼,增重彈頭,研制出一種10.6x25mmR轉輪手槍彈。這種槍彈為鉛彈頭,圓頭平底,彈頭重17g,彈殼為帶底緣的直筒黃銅彈殼,中心發火,發射藥為黑火藥,初速205m/s,槍口動能約357J。
M1879轉輪手槍使用的10.6x25mmR轉輪手槍彈
看到這里大家會覺得M1879轉輪手槍中規中矩,在19世紀70年代不算先進,但也還算湊合。可不知道怎么的,也許是德國人之前沒研制過轉輪手槍,沒有使用經驗,也有可能是德國工業設計經常犯的一根筋毛病,M1879轉輪手槍在人機功效方面簡直可以用反人類來形容,這些人機功效方面的槽點大致有以下幾個:
1、握把太細長。M1879轉輪手槍有一個細長的圓弧握把,與槍管的夾角很大,設計師的初衷可能是為了提高手槍的自然指向性,但M1879是一把單動轉輪手槍,每擊發一次,射手就要手動壓倒擊錘重新待擊,這么細長、與槍管夾角這么大的握把,要夠得著擊錘手就必須往上挪動,壓下擊錘后又要往下挪,非常不方便。
胖姐姐打M1879轉輪手槍,每次壓擊錘太難了。
2、擊錘太重。可能是當時的彈藥質量不夠好,M1879轉輪手槍的擊錘特別粗壯,擊錘簧特別硬,這樣狠狠地捶,無論多鈍感的底火都能給它捶爆了,但代價就是每次壓倒擊錘都太重了,大拇指都要斷了。
3、沒有退殼桿。采用轉輪架右側活門裝填的轉輪手槍在19世紀并不少見,但一般都配有退殼桿,即槍管下方偏右有一個類似通條的鐵桿,正好對準3點位置的彈巢,打光子彈后打開裝填活門,拉動一次退殼桿就能捅出一個空彈殼,隨后將轉輪轉一格,再拉動一次,捅出一個空彈殼……直到把所有空彈殼都捅出來。但M1879轉輪手槍居然沒設計退殼桿,所以射手不得不另外備一根小木棍,打光后用小木棍捅。
M1879的彈殼得用小棍這樣一個個捅出來
3、畫蛇添足的手動保險。作為單動轉輪手槍,攜行時擊錘處于半待擊位置,此時扳機扣不動,無法擊發,要擊發必須人工壓倒擊錘到待擊位置,所以單動轉輪手槍一般不會設計手動保險。而M1879轉輪手槍不知道是設計師的意思還是軍方固執己見強制要求,居然加上了一個手動保險,操作桿位于轉輪架左側,當處于保險位置時,擊錘被保險軸的半圓部分擋住,無法后倒進入待擊位置。這個設計沒有多少實質意義,反而讓手槍擊發機構更復雜,而且增加了誤操作的可能。
M1879轉輪手槍轉輪架左側的手動保險
畢竟這是1879年啊!說實話,此時實用的雙動轉輪手槍已經誕生了,即使保守一點,還是用單動,也完全可以設計一支靈巧得多的轉輪手槍,結果鬧了半天,德國步槍測試委員會就設計出這么個又大又笨又不好用的玩意兒來,不禁讓那些德國軍工技術的粉絲們感到三觀俱裂。[打臉]
到1883年,德國軍隊也覺得M1879轉輪手槍太大太笨重,作為騎兵武器還能湊合,作為炮兵和軍官的自衛武器明顯太大了,為此又研發了一種M1883轉輪手槍。M1883轉輪手槍可看做是M1879轉輪手槍的改進型,口徑不變,彈容量還是6發,縮短了槍管,將槍管長度從181mm縮短到117mm;取消了槍口一圈弧形外翻嘴唇,槍管與轉輪架連接處的八角形節套也大大縮短了;取消了轉輪架在槍管下方的三角形延伸部分;取消了握把底部的金屬蓋,掛槍繩的掛環直接裝在轉輪架的握把框架底部,這樣一來空槍質量從1.3kg減輕到0.92kg。為了改善人機功效,讓射手壓倒擊錘時手不必改變握握把的姿勢,M1883轉輪手槍的握把形狀也有所調整,整個握把不像M1879那樣與槍管夾角那么大。
M1883轉輪手槍
M1883轉輪手槍的槍口特寫,少了M1879那圈圓弧嘴唇
M1883轉輪手槍握把底部特寫,取消了握把底蓋,槍繩掛環直接裝在轉輪架上。
M1879轉輪手槍(上)與M1883轉輪手槍(下)對比
原M1879轉輪手槍如要拆下轉輪擦拭,必須將槍管下方那個帶滾花的螺帽擰松,抽出轉輪軸桿,才能將轉輪取下;到M1883轉輪手槍上這個部分也做了一點修改,轉輪軸用一個頭部為T形的彈簧銷固定,拆轉輪時按下轉輪架右側的解脫按鈕,向前拉出彈簧銷,轉輪軸就被往前拉,轉輪就能拆下,比M1879轉輪手槍方便不少。
拆轉輪時,按下黃色箭頭指出的按鈕,再將紅圈圈出的T形彈簧銷往前拉,就能解脫轉輪。
但是!但是!原M1879轉輪手槍最大的幾個槽點,比如活門裝填、沒有退殼桿,畫蛇添足的手動保險,M1883轉輪手槍都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了!所以說德國人在步槍、自動手槍、機槍方面都展現出很強的設計天分,但在轉輪手槍領域……好像腦子就是少根弦。
M1883轉輪手槍沿用了M1879轉輪手槍的活門裝填,而且也沒有退殼桿。
M1883轉輪手槍原封不動繼承了M1879轉輪手槍那個畫蛇添足的手動保險。
可能是德國人自己對M1879、M1883轉輪手槍也很不滿,到20世紀初隨著盧格自動手槍問世,先是德國海軍,后是德國陸軍都很快換裝盧格自動手槍,將M1879、M1883轉輪手槍淘汰了,但一直到一戰時期,后方單位中還有不少留用的M1879、M1883轉輪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