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先從當地一個關于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傳說:“餓了香,飽了臭”的故事說起,然后再和大家探討這個關于現在“豬肉香不香”的問題。
據當地流傳,朱元璋在給地主老財做放牛娃的時候,由于偷吃了地主老財家的牛,一度丟了工作。在做乞丐的時候,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季節,饑寒交迫暈在路邊。上天有好生之德,趕巧遇到一個路過的大娘,救助了朱元璋的命。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后,有一天想起曾經的苦日子,想起了救命恩人,就派人用八抬大轎把鄉下的大娘請來宮中,給老人頤養天年,也算是報救命之恩。
做皇帝的朱元璋雖然在歷史上是有名的節儉皇帝,但是生活水平不是一般人比的了的,好東西吃多了,閑來無事想起了大娘救自己時候的一頓飯,那簡直就是天下美味,最好吃的美食了。朱元璋就吩咐御廚,按照他的說法做。結果一吃,味道非常差,那是什么美味啊,簡直難以下咽。朱元璋就發火了,收監御廚秋后問斬。馬皇后聽說此事,覺得不妥,腦筋一轉,就召見了朱元璋的救命恩人,馬皇后把此事前因后果給大娘一講,大娘也嚇壞了,真是伴君如伴虎,早知道不來宮中了,還不如在鄉下自在。馬皇后看出了大娘的憂慮,就說:干媽不用煩心,叫你來就是為了解決此事,你按照我說的辦,就能救人一命!
過了兩天,馬皇后看到愁眉不展的朱元璋,問他怎么了,朱元璋說吃飯沒胃口,想念干娘做的飯了。馬皇后說著好辦,馬上吩咐人去請干娘過來做,朱元璋欲言又止。干娘按照曾經的做法,做出了曾經干菜燉肥肉,外加一些雜糧面條。朱元璋看到大喜過望,端過來享用,結果還是難以下咽。但是礙著救命恩人的面,也不能說什么。這個時候馬皇后給干娘使眼色后,就叫身邊的人和自己一起退下了。干娘看到沒人就給朱元璋小聲說:“餓了香,飽了臭”。朱元璋聽完,臉色微變,轉念一想,也對啊!此一時彼一時了。朱元璋一下子明白了馬皇后和干娘的良苦用心,這不僅僅是 “由儉入奢易,有奢入儉難”的問題,更多的是自己“變”了!立馬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下令放了御廚,從此以后,做一位勤儉的皇帝。
事實上,很多人說豬的品種變了,豬吃的東西變了,養豬的時間長短變了等等,所以豬肉吃著沒有以前香了,其實這些都是客觀理由。養豬行業的發展,是根據時代市場需求逐漸形成的模式。好比說農村很多農戶打工賺錢不養豬,大家吃豬肉哪里來?肯定要形成規模化養殖;再比如說有人搞生態養殖,純放養的山豬,養殖時間長,吃的是純糧食,為什么發展規模不大呢?還不是養殖成本高,消費需求市場不買賬嗎?如果按照以前農村散養豬的模式養豬,豬肉價沒有五十塊錢一斤,能賺錢嗎?賣的貴了多數消費者并不買賬。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是購買或者散養本地土豬肉,現在吃著也沒有以前香了。村里有幾家人養豬,喂養的純糧食,年底殺豬自家分著吃,鄉鄰也跟著沾點光。事實上這樣的豬肉雖然比專業化育肥豬肉好吃一些,也吃不出曾經的豬肉“香”了。在這個問題上,本質的原因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變”,物質生活條件好了,懷念“曾經”的味道。但是,不要忘了,曾今的我們已經是“過去式”,何必抓住曾經的感覺不放手?此一時彼一時,活在當下,才是本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