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芯片危機
華為在5G通訊科技等領域的卓越成就有目共睹,旗下的手機等數碼產品每年的銷售額更是一漲再漲。此外自主研發的麒麟芯片處理器更是開創了一大先河,直接打破了國產手機、長期對外國芯片的過度依賴,但為何與此同時華為卻一直難逃芯片斷供的危機呢?
大家首先要明白一點,華為海思雖然可以十分出色的設計出芯片處理器,但自己卻并沒有生產和制造的能力。所以一旦想要將麒麟芯片大規模應用到華為手機上,就得需要像臺積電這樣擁有先進芯片技術的代工廠為其生產制造。放眼全球,擁有先進芯片生產技術的公司也就那么幾家,而且幾乎所有的芯片光刻機等制造設備都設計美國技術,這也就是為何華為在芯片總是充滿坎坷甚至難逃芯片斷供危機。
今年5月份,美國對華為的照顧再次升級,頒布的新禁令直指華為海思芯片生產。根據禁令的要求,從5月15日算起三個月之后,凡是在芯片制造中使用到美國的技術或者設備的企業,想要繼續同華為合作都必須得到許可,其實明眼人都明白特朗普不可能發放任何合作許可證。
美國這套組合拳下來,除了華為當屬臺積電最受傷,要知道華為每年占據臺積電營收的比重不小,所以包括答應美國建廠、積極游說生產許可證成為臺積電的首要任務。不過在這個月16號,臺積電正式放出官方消息,明確表示在9月14號緩沖期結束后,沒有為華為供應芯片的計劃,至此宣告華為芯片斷供危機已經不遠了!
失去臺積電的工藝會讓麒麟芯片危機重重,要知道臺積電的芯片制造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目前擁有成熟的5nm工藝技術并可以大規模量化生產,像蘋果、高通下代芯片都會采用這個技術生產,此外更為精密的3nm工藝也積極的探索中實現突破,預計2022年就可以實現量產上市。
華為的目前向市場出售高端機型,比如Mate40其所需的5nm芯片處理器,能達到此標準的代工廠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況且就算有其他代工廠可以制作,但加工關鍵的技術設備也難突破美國技術禁令,華為未來芯片之路又該如何前進?
日本科技巨頭
就在舉國上下為華為芯片危機一籌莫展時,日本科技巨頭松下向華為拋出了橄欖枝主動要求合作,松下完全有能力生產出符合華為需求的芯片。松下表示如果華為愿意的話,愿意強強聯手開辦合資生產芯片的子公司,共同研發芯片制造工藝。
松下這時候拋出橄欖枝無疑是一場及時雨,通過合作能夠生產出芯片的話,無疑將為華為當下的困境帶來新轉機。不過芯片制造設備的研發千難萬阻,就連中芯國際拼盡時間和金錢尚且落后許多,不少網友擔心松下的話僅是空頭支票,能否實現表示懷疑。
其實網友們的擔心有些多余。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松下已經開始進入半導體的研發和生產并展露頭腳,后來之所以會走向沒落,跟現在華為遇上的情況頗有幾分相似之處,也同樣出自美國的手筆。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當年的日本半導體產業被虐得體無完膚,不過松下手里仍然掌握許多有價值的生產技術,這些技術只要稍加打磨對華為來說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如今在一些招聘網站上,華為已經開始招聘光科技人才,如果能在半導體與松下實現強強聯手,未來打破美國的技術壟斷未必是紙上談兵。
總結: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華為失去臺積電的工藝支持,或將給麒麟芯片的生產帶來巨大的損失。但危機同樣也是機遇,如果能夠把握住機會與松下等科技巨頭聯合,也能更快的掌握核心技術實現設計制造"一條龍"。
至于日本公司是否可信,老話說的好:沒有永久的朋友,敵人的敵人也可以是朋友。
你認為松下等日本企業真的可以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