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歷史問題是很有意思的法律話題,@象牙山律師曾經與大家分享了香港抵壘政策、九龍原住民權利、BNO護照等話題。
(因為香港當前一些事件影響,這些文章能發出來也是命運多舛,實屬不易,歡迎大家關注我的歷史文章閱讀)
今天,@象牙山律師想與大家討論的是,在香港回歸前我國對于香港還保留了一定的法律權利,及其源自的哪個條約。
眾所周知,英國侵略香港是分三個階段的: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其中《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因為其簽訂的是租借條約,而非割讓條約,所以導致了在香港的英國殖民時期,中國政府仍然對于香港新界地區(即界限街以北)保留了一定的法律權利。
一、看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是怎么約定的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語:The 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Respecting an Extension of Hong Kong Territory 或 The Second Convention of Peking)是在1898年6月9日由大清和英國在北京簽訂的一份租借九龍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條約。條約原文如下:
一八九八年六月九日,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北京。
溯查多年以來,素悉香港一處非展拓界址不足以資保衛,今中、英兩國政府議定大略,按照粘附地圖,展擴英界,作為新租之地。其所定詳細界線,應俟兩國派員勘明后,再行畫定。以九十九年為限期。又議定,所有現在九龍城內駐扎之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惟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其余新租之地,專歸英國管轄。至九龍向通 新安陸路,中國官民照常行走。又議定,仍留附近九龍城原舊碼頭一區,以便中國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來停泊,且便城內官民任便行走。將來 中國建造鐵路至九龍英國管轄之界,臨時商辦。又議定,在所展界內,不可將居民迫令遷移,產業入官,若因修建衙署、筑造炮臺等,官工需用地段,皆應從公給價。自開辦后,遇有兩國交犯之事,仍照中、英原約、香港章程辦理。查按照粘附地圖所租與英國之地內有大鵬灣、深圳灣水面,惟議定,該兩灣中國兵船,無論在局內、局外,仍可享用。
此約應于畫押后,自中國五月十三日,即西歷七月初一號開辦施行。其批準文據應在英國京城速行互換。為此,兩國大臣將此專條畫押蓋印,以昭信守。此專條在中國京城繕立漢文四份、英文四份,共八份。
大清國 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李 (李鴻章)
經筵講官 禮部尚書許 (許應骙)
大英國欽差駐扎中華便宜行事大臣竇 (竇納樂)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西歷一千八百九十八年六月初九日
本專條于一八九八年八月六日在 倫敦交換批準。
二、條約對于中國權利的保留
1、中國官民照常行走(界限街以北)
從國際法以及中國近代來的不平等條約的實踐來看,租地只能將治權轉移,而主權是不轉移的。界限街以前的新界地區,由于國際法的慣例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中國官民照常行走”的明確約定,在香港被割占至1949年以來,中國公民進出新界甚至整個香港是不受限制的。
這也解釋了多年以來@象牙山律師的三個困惑:1、香港眾多明星很多是大陸出生后移民香港;2、電視劇《上海灘》中許文強買個船票就可以去香港;3、錢種書所著《圍城》中方鴻漸、孫柔嘉由三閭大學返滬可以經香港而行。
這一規定,也形成了港英政府在70年代實行“抵壘政策”的法律依據(@象牙山律師有文章專門介紹過)。
2、在九龍城仍可行使主權
“所有現在九龍城內駐扎之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仍留附近九龍城原舊碼頭一區,以便中國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來停泊,且便城內官民任便行走”,條約中此兩處約定,使中國政府理論上保留了對九龍城及其附近碼頭的管治權。
1899年,英國政府出兵占領九龍城,中國官員撤回大鵬城。當然,英軍也沒在九龍城呆上多久,據1904年5月2日的《香港周報》記載,城里僅有幾所學校和一座老人院,基本上是座空城。風云變幻,1912年,大清國退出歷史舞臺,中華民國成為中國新國名,人們似乎忘了還有個名分古怪的九龍城寨。1933年,香港政府決定征用九龍城的土地,發現城里居然已經住進了436人,建起了64所小房子。城里居民認為香港政府的征地補貼太少,不同意拆遷。這對于香港政府而言本不是什么大問題,大問題是,這些底層居民居然知道九龍城不歸香港政府管轄,他們向民國政府和廣東省政府申訴求援。這么一來,香港政府就頭大了。民國外交部照會英國駐華公使,認為清政府九龍衙門的官員是被迫撤離的,雖然民國以來未曾再次任命官員進駐九龍城,但我不管不代表你可以管啊,所以香港政府無權要求九龍城的中國居民遷移。英國政府不理會,1935年,香港政府開始遷移第一批(6戶)居民,1936年命令九龍城居民在年底前搬走。九龍城居民再次到廣州投訴,中國外交部向英國駐華公使提出嚴重抗議。然后呢?日本全面侵華了,香港也被日軍占領了。抗日戰爭勝利后,英國重新控制香港,發現九龍城又有不少臨時搭建的房屋,實在是太令人生氣了。于是,香港政府又決定拆遷九龍城的房屋,九龍城居民又起來反抗,中國外交部又嚴重抗議。就這樣,中華民國都變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政府還在拆九龍城寨的房屋,城里的居民還在反抗,中國外交部還在抗議。就在香港政府想管沒法律支持,中國政府想管沒實際行動的這段時期里,九龍城寨成為一個沒王法的地方。黑幫團伙紛紛進駐九龍城寨,貧民難民也愛上了九龍城寨。于是,最“著名”的色情場所、賭場、鴉片煙館、海洛英館在九龍城落地開花。
直到1984年,中英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處理香港問題,1987年兩國共同決定清拆寨城,遷徙居民。1993年,港英政府出動近5000警力,在扣押近萬人的情況下,歷時一年,終將九龍寨城夷為平地,改建公園。
3、建造由廣州至香港鐵路的權利
條約中約定了“中國建造鐵路至九龍英國管轄之界,臨時商辦”的條款,后來也實施,建設了廣九鐵路。
廣九鐵路(Guangzhou-Kowloon Railway),簡稱廣九線,是中國境內一條連接廣州、東莞、深圳和香港的區際鐵路,為華南珠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干線鐵路。
廣九鐵路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動工建設,于清宣統三年(1911年)全線貫通,分華段與英段兩部分; 1949年,廣九鐵路廣深段改名廣深鐵路;1996年,廣九鐵路香港段改名東鐵線。其早期建設經歷為:
清同治三年(1864年),英國鐵路工程師士蒂文生爵士首先提出興建一條連接廣州、東莞、深圳和香港的鐵路構思,但當時并未獲得清政府和香港內的主要商家支持。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英國政府為在中國擴展勢力,再次提出興建廣州至九龍鐵路,并計劃創辦由怡和洋行及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組成的中英銀公司。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經清政府批準,中英銀公司獲特許權, 興建廣州至香港鐵路。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廣九鐵路英段動工建設。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專項借款協議,借150萬英鎊給清政府興建廣九鐵路華段。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廣九鐵路通車場景九鐵路華段動工建設。
清宣統二年(1910年),廣九鐵路英段竣工通車。
清宣統三年(1911年),廣九鐵路華段竣工通車。
歡迎大家關注@象牙山律師,共同交流互動。
這里有非常有意思的法律話題,也有經濟與人文雜談內容。這里堅持只說真話,沒有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