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是一個國家精神面貌,世界上最早的國旗是丹麥國旗“丹尼布洛”,相傳丹麥王瓦爾德瑪·維克托里斯征戰異教徒時受到圍困,突然間,一面帶著白色十字的紅旗從天而降,并伴隨著一個響亮的聲音:抓住這面國旗就是勝利。丹麥人反敗為勝,因此丹麥的國旗也叫丹麥人的力量。
自從丹麥誕生了國旗之后,國旗的概念才慢慢傳開,進入我國是19世紀了,慈禧在李鴻章的建議下制定了國旗,其實在慈禧制定國旗之前,明朝就有了國旗的,只不過這里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旗。
明朝在鄭和七次下西洋期間,海上貿易繁榮昌盛,為了能夠證明自己是大明的商船,船上都會懸掛著“日月旗”,《穆天子傳》中記有:日月之旗,七星之文。
日月旗是以大“明”為主,日月相融就是明,火紅的光芒照耀大地,又象征“朱”姓皇室,同時也是暗含了大明為五行當中的火德,在紅色光芒當中又有4個相同的三角形,有三玄四維之意。
三玄是《老子》、《莊子》、《周易》,那何謂四維?《管子·牧民》中有這樣的解釋: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此為四維。
清朝的國旗設計就缺乏深意,直接采用真龍戲珠圖,龍代表著皇權,黃色又是皇室的專用色,兩者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征,不過黃龍旗的出現,也是讓中國首次進入了國旗歷史,在《尼布楚條約》當中,清朝也是首次沿用“中國”二字作為國號。
武昌起義之后,中華民國湖北軍就設計了鐵血十八星旗,紅色和黑色象征著“血”與“鐵”黑色九星在《禹貢》中代表: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1912年,十八星旗轉變成十九星旗,加了一個東北三省,同時十九星旗也改為陸軍旗,這旗也還掛在博物館當中。
五色旗是中華民國的國旗,孫中山將五色旗作為國旗,含有“五族共和”之意,五種顏色在當時不僅僅包括五大民族,也代表著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仁、義、禮、智、信五德。
袁世凱弄出復辟鬧劇之后,一直都想將五色旗換一下,改成了四塊,中國的紅色代表漢族,統一天下,其余四大族位居四方,共守天下。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也是由孫中山提出,當時北伐戰爭結束之后,就不再采用五色旗,改為藍、白、紅三色的青天白日旗,除了這些旗幟還有另外兩個偽政權旗幟,一個是偽滿洲國旗,一個是偽民國。
偽滿洲國旗,就是日本人利用溥儀建立的偽政權,旗幟參照了五色旗,也是采用了紅藍白黑黃,只不過其中的四條橫杠在左上方,黃色占據了大半,這黃色代表著以前的大清,也就是當時的偽滿洲。
偽民國政權,同時是由日本人扶持了政權,也就是汪精衛這一類的漢奸頭子組成了維新政府,旗幟也是采用五色旗,只不過在上面加了一把火,也不知道這一把火有著什么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