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代財經 覃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日媒《讀賣新聞》在近日報道,為提振國內芯片產業,日本政府擬邀請臺積電等全球先進芯片廠赴日建廠,并計劃在未來數年向參與該項目的海外芯片廠商提供數千億日元的資金。
臺積電回應稱,臺積電不排除各種可能性,但目前沒有相關計劃。臺積電是全球最重要的晶圓代工廠,今年5月,臺積電宣布將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一座先進芯片工廠,將采用5納米先進制程技術生產,月產能2萬片,直接提供超過 1600 個高科技技術崗位。
作為全球主流移動終端廠商的重要合作伙伴,全球有近6成的芯片代工均由臺積電完成。7月16日,臺積電發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其合并營收為3107億新臺幣,同比增長28.9%;凈利潤為1208.2億新臺幣,同比增長81.0%。
“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曾經在半導體各環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后因行業競爭格局向臺系頭部(臺積電、臺聯電、聯發科等)集中而放棄了大部分半導體制造業務,但是日本的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企業目前仍然處于世界頂尖水平。”一名資深半導體行業觀察人士接受時代財經采訪表示。
繼美國之后,擁有半導體產業積累的日本,邀請臺積電赴日建廠有何圖謀?
得臺積電者得天下
自美國政府步步升級對華為的禁令以來,全球芯片產業合作便陷入不確定性和變動中。在“逆全球化”背景下,芯片自主權成為世界多國心照不宣的事實。
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臺積電擁有全球頂尖的芯片制造技術,其工藝技術廣受全球智能手機廠商認可,其中包括蘋果、華為等主流廠商。
據臺積電發布的2019年財報,其2019年營收共計357.74億美元,凈利潤達到118.36億美元,創下近五年最高營收紀錄。其中,蘋果2019年為臺積電貢獻了583億人民幣,占臺積電營收的23%,同比增長1%,為臺積電最大的客戶。華為貢獻的營收占比從8%提升到14%,成為了僅次于蘋果的第二大客戶。
此外,根據財報,臺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的市場份額高達51%,比上一年增長1%,市場占有率遠高于競爭對手。在先進制程上,臺積電5nm在今年上半年量產,有關3nm和2nm制程已經處于密集開發階段。
有市場意見認為“得臺積電者得天下”,這也成為美國禁令發布后,華為“斷供”危機給全球芯片產業鏈帶來的警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初,有消息稱臺積電早前接到了美國方面的建廠邀請,但臺積電回應表示“沒有赴美建廠計劃”。僅3天后,臺積電宣布將斥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一座芯片工廠。不過,在官宣之后,后續又有行業消息稱,臺積電仍在與美國政府商討建廠補貼的問題,這成為雙方最終達成合作的關鍵。
據公開報道,臺積電赴美所建工廠將采用5nm技術生產,月產能2萬片,將于2023年開始生產。臺積電方面表示,赴美建廠并非脫離亞洲市場,其更為先進的3nm芯片將在臺積電的亞洲工廠組裝線上下線。
據日媒分析,日本邀請臺積電赴日建廠的用意在于,希望結合全球強大的半導體廠商在日建立工廠,使日本不僅掌握先進技術,還能確保相關的半導體組件和設備制造商供貨穩定。
從鼎盛到衰落,日本重振旗鼓難
日本芯片產業有著一段漫長的發展歷程,其崛起與衰落也和美國息息相關。上個世紀50年代,承接美國轉移的先進技術,日本通過生產出晶體管收音機,正式踏足半導體生產行業。
60、70年代,日本進一步學習美國集成電路的批量制造工藝,并將其直接應用到服務大眾的日常消費品,推動其半導體產業進入飛躍狀態。70年代,日本本土形成包括日立和東芝等在內的多家半導體巨頭,實現對美國芯片制造技術的超越。80年代后,日本半導體產業迎來了全面爆發時期。據公開報道,1987年,日本在全球DRAM市場的占比高達80%。
不過,在半導體產業獲得絕對領先優勢后,日本迎來了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打壓動作,如強制提高日元對美元匯率,加征關稅;美方出動301條款施壓,日本1986年簽署了《日美半導體協定》,承諾自主限制出口和在日本市場接受外國造半導體。美國企業自此獲得日本20%市場份額,而日本國內半導體產業遭遇“滑鐵盧”,核心產品DRAM從占全球80%市場份額的最高點,一路跌至2010年的10%。
1998年韓國取代日本,成為DRAM第一大生產國,全球DRAM產業中心由此從日本轉向韓國、中國臺灣和新加坡等地。然而,雖然昔日全球芯片霸主的風光不再,但日本在半導體材料等細分產業仍在全球保持著領先優勢。
公開資料顯示,日企在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上所占的份額達到約52%,特別是硅晶圓、光刻膠、鍵合引線、模壓樹脂及引線框架等半導體材料領域,幾乎被日本企業壟斷。信越、SUMCO(三菱住友株式會社)、住友電木、日立化學、京瓷化學等,壟斷全球52%的半導體材料市場。
在日韓貿易沖突期間,半導體材料也成為日本遏制韓國的“殺手锏”。
2019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將從7月4日起,限制半導體、OLED等材料對韓國出口,掐住了韓國芯片制造業的喉嚨。有報道稱,斷供政策迫使韓國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镕、海力士CEO李錫熙等人飛赴日本進行了一場談判。
另外,據半導體產業調查公司VLSI Research發布的2018年全球半導體生產設備廠商的排名榜單中,半導體廠商Top15中日本企業占了7家,其中包括東京電子、日立、佳能等著名企業,并且其增長率都超過了業界平均增長率(15.5%)。
業內人士指出,臺積電赴美建廠的一個關鍵理由是“靠近人才和客戶”,但對日本而言,其優勢企業大多都是晶圓廠的上游材料供應商,并非下游客戶。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日本擬邀臺積電建廠背后的根本動力,來自中國龐大的潛在消費市場。“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日本產品——從半導體設備材料到芯片和其他電子元器件,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但最終還是要以消費者市場的選擇為增長動力。無論如何,中國的消費市場始終不可低估。”一名資深半導體行業觀察人士說。
另一方面,臺積電是否同意在日本建廠,美國也或許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我相信特朗普會給日韓相關壓力,但是日韓廠商自身也面臨生存和發展壓力,這中間將存在博弈的過程。”一名半導體行業觀察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美國長期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為了自身利益干預外國決策屢有發生,比如勸說歐洲拒用華為5G設備,向ASML施壓不向中芯發貨光刻機等。”
“雖然日本離臺灣較近,但地理距離不構成一個絕對的理由。”一名不愿具名的半導體從業人士分析道,“無論美國還是日本邀請臺積電建廠均為合理的商業運作,其間的聯系目前階段不宜做過多聯想。”
另外,建廠的自然條件似乎也需要考慮。據了解,臺積電赴美建廠落址美國西南部地區的亞利桑那州,當地以沙漠氣候而聞名,夏季炎熱,冬季溫和。長期以來一直是先進制造和半導體行業的樞紐,擁有熟練的勞動力和強勁的供應鏈。由于商業政策的扶持,英特爾和摩托羅拉等公司在該州業務取得巨大增長,并不斷吸引硅谷和紐約的公司,如Uber等在菲尼克斯開設辦事處。
“相比之下,雖然早已擁有成熟的上下游產業鏈,但日本處于地震帶,能找到建廠的地方少之又少。”行業觀察人士張孝榮向時代財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