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中有一條鄙視鏈,進口鄙視合資,合資鄙視國產,雖然近幾年國內生產的汽車的做工都有比較大的提升,不過這條鄙視鏈依舊存在。而站在頂端的進口車,被國內消費者捧在手心,在這些人的心目中,進口車意味著“哪里都好”,真的是這樣嗎?
本文的中心內容在于談論進口車該不該國產的這個問題,一方面是你認為的高品質、優做工,一方面是價格上的降低,選擇哪個?
福特探險者是一款有著30多年歷史的車型,到現在已經發展到了第六代了,而這一代福特也將這款車進行了國產。先不說進口與國產之間做工上的差距,僅是價格上國產就便宜了將近10萬元,你來告訴我什么樣的差距值10萬元。
如果你開過很多的美系車就會發現,美系車的用料很厚道,你摸得到的地方都是軟的,但細節處不夠精致,比如內飾間隙略顯寬大,就算是豪華品牌的凱迪拉克也是如此。進口和國產在內飾做工上差距其實并不大,當然,硬件上的工藝,比如發動機的裝配工藝,我們并不清楚,不過參考內飾做工,我想差異也并不會很大。
再大的差異,有了10萬的價格“優惠”,那也是值得的。國產探險者之所以能便宜這么多,也不是做工或者用料的問題,而是國產之后,少了各種關稅,價格自然能令消費者滿意。
探險者是原汁原味國產的,雖然考慮到國情,V6沒有進來,但Mustang同款的2.3T也夠用了。而且探險者與林肯飛行家同源的CD6縱置后驅平臺可做不了假,這一代也總算是回歸到了初代的后驅風范。空間是國人非常看重的,其長寬高分別為5075/2004/1778mm,軸距更是達到了3025mm,超過了途昂、昂科旗等對手。
探險者這款車能讓你享受到美系車強勁的馬力、厚道的用料以及寬敞的空間,如果探險者能夠一炮而紅,我想這對一些進口車應該有啟示的作用。
說到進口變國產,就不得不提寶馬X3了,這款車在國產之前被一致不看好,軸距不加長,價格無明顯變化,這些都是國產寶馬X3的“致命缺陷”。當時的國產寶馬X3起售價為39.98萬-58.58萬元,進口寶馬X3算上優惠后,當時的價格也只要36萬起,國產X3真的沒優勢。
同一時期,率先國產的奧迪Q5、奔馳GLC都選擇了加長,價格還有比較大的優惠,國產后的X3被看輕并不奇怪。不過等到X3上市以后,真香定律來了,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銷量比奧迪Q5L、奔馳GLC要好,奧迪Q5L也只是憑借著較大的優惠才能和寶馬X3爭鋒。
國產初代價格
寶馬X3為什么能在“不占優勢”的情況下脫穎而出,首先肯定還是價格的優勢,這里的價格優勢是內部對比,國產對于進口,它的定價更加從容,國產后X3很快在改款車型上做出了價格調整,入門和頂配車型價格都調低了,而且終端還有著3萬多的優惠,跟奧迪和奔馳處于同一陣線。
這個時候寶馬不加長倒是成為了一大亮點,因為早有人說奔馳GLC、奧迪Q5L不純粹了,寶馬X3因為不加長,維持著寶馬一貫的操控表現,所以很多人還是愿意為了這份純粹買單,雖然X3的空間并沒有那么大的優勢。
不止是寶馬,奔馳、奧迪很多車都是進口變為國產,國產的銷量比進口時好太多,可以說稍微有點“群眾基礎”的進口車,國產之后都會很香。
進口車國產化,對于車企來說可以將利潤實現最大化,沒有了關稅之后,一輛車的利潤至少提高幾萬元。以雷克薩斯ES為例,如果這輛車國產后還賣同樣的價格,那么利潤至少提高4.5萬元。(注:關稅由25%降為15%后,ES的總稅成本降低了3萬元,以此推算)
利潤這么大,為什么雷克薩斯不國產呢?個人的理解是雷克薩斯需要有進口這塊招牌,以彰顯其特殊的地位。畢竟很多人都是沖著它是進口車的身份才會去買雷克薩斯的。當沒有了進口車的光環后,誰也不能保證它不會跌落凡塵。
從市占率來看,雷克薩斯在中國的份額僅有5%,BBA占了75%以上,由此可以說明大部分人還是只認可BBA的。雷克薩斯的用戶群體只有一小部分人,“少而精、少而獨特”,因為用戶群體少,很容易塑造“開雷克薩斯的人都是學識高的、有品位的、特立獨行”這種車主印象,而進口這一身份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讓雷克薩斯選?它肯定不會選擇降價,畢竟不加錢就能讓很多人歡天喜地了,降價反而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太多。僅是“我買雷克薩斯是因為進口品質好,買了國產就沒有這個品質了,那我不如買BBA了。”相信我,肯定會有很多人持這個觀念。
這么看來也不是說國產就能國產的,能國產這類車對車企、對消費者應該都有好處,必定是車企做過很多調研,才會把一輛車國產。雷克薩斯已經把進口品質好的品牌調性樹立起來了,反而不需要國產。
對于消費者來說,國產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畢竟價格上會有很大的降低,比如探險者,相當于降了10萬元,太讓人心動了。大家也沒必要去考慮做工上的差異,畢竟工藝全球化,生產制造的設備都差不多,車企也會嚴格把控公差值,相差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