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之后秦始皇實行了很多的改革,其中有一條就是書同文,就是統一全國上下的文字。這個措施對國家統一和團結有著重要作用。之后一直到現在,我國漢族居住的各地雖然講的話有所不同,但都是漢語,使用的都是漢字。不過和我國相鄰的印度就不是這樣的了。印度到目前也沒有統一文字,更不用說統一語言了。
印度人口為13.26億,僅次于我國,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當然,印度的民族也非常多,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6.3%。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不僅如此,印度各個邦也幾乎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尤其是南方各邦語言非常多,教學都使用自己的語言??吹竭@里很多人都想問,語言和文字的統一有眾多的好處,印度為何不統一語言呢?其實不是印度不想統一語言,而是印度根本做不到。我們看一下印度的歷史就知道了。
印度這地區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產生過輝煌的古印度文明。不過之后多次被外族入侵,在近代的時候被英國殖民。英國殖民幾百年時間后,二戰之后印度獲得了獨立。不過印度的獨立是通過談判解決的,雖然在統一的時候有很多折中,而語言也是其中之一。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整個印度次大陸就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國。即使是在臥莫爾王朝最強大的時候,印度次大陸的南部依然是獨立的,不受中央控制。這些地方長時間保持獨立,使用的語言和文字和印度中央不同。英國人后來雖然殖民了整個印度,但采取的措施還是不同的。南方各邦依舊有很大的自治權,英國也只是掌控部分權利。當印度獨立之后,當時的狀況是根據《蒙巴頓方案》印度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印度教徒為主體的印度,還有一部分是穆斯林為主體的巴基斯坦。其中有很多邦有權利選擇加入哪個部分。這時印度對這些邦進行了很多妥協,使得這些邦加入了印度。其中就是語言上的妥協。
當時的這些邦可以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保持自己的文化。而且印度還實行了語言立邦的政策,就是一個地區使用一種語言的人非常多可以立邦。這就讓更多的邦要保持自己的語言了,否則自己的邦就保不住了。不過這在側面增加了印度統一語言的難度。到目前為止印度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
看到這些很多人都覺得印度想要統一語言真的比登天還難。不僅有歷史的原因,還是很多政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