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報道:英國的“脫歐”進程一直遙遙無期,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終于還是撐不住了。北京時間5月24日傍晚,英特雷莎·梅發表講話,宣布將于6月7日辭去英國首相一職。新首相的選舉將從下周開始。她在發言的時候幾度近乎流下眼淚,最終她哽咽著轉身離開:
“對我來說現在已經非常清楚的是,為了國家最好的利益,我們需要一位新首相。所以今天我宣布,我將在6月7日星期五辭去保守黨領袖一職,讓一位新首相當選。我已經與保守黨主席、1922委員會主席達成共識,下周將會開始新首相的選舉,我已經讓女王陛下了解了我的計劃,我會繼續作為首相為她服務直到新首相的選舉完成。我沒有成功地完成脫歐,這將始終成為我心中深深的一個遺憾,很快我將會離開這個讓我終身感到榮耀的職位,英國第二個女首相,但絕不會是最后一個。我不帶有任何惡意,也懷著滿心的感恩,感謝有這個機會讓我效忠這個我愛的國家。”
圖片來源:BBC
受特蕾莎·梅辭職消息的影響,英鎊當天短線拉升,漲幅0.37%,5月以來,英鎊已經下跌了3%,貶值幅度之大,僅次于2016年的脫歐公投。英鎊慘遭拋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久未平息的脫歐和讓人無奈的英國政局。那么,宣布辭職日期之后,英國國內各界都給予了怎樣的反應呢?
特蕾莎梅宣布辭職時間后,英國各方有何表態?
接下將采取怎樣選舉程序?
央視記者唐湘偉:“按照現行的英國國家法律政治制度,新當選的執政黨或執政聯盟的領袖,自動會成為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辭去目前執政聯盟中最大黨保守黨的領袖職務,已經說明將辭去首相一職。對于特雷莎·梅辭去保守黨領袖職務的決定,包括反對黨工黨在內的各界人士都認為,特雷莎·梅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對梅首相任職期間的敬業與勤奮表示敬意。24日當天,英國保守黨發布聲明說,在6月10日開始的一周,保守黨將開始選舉新的領導人。雖然梅首相公布了她辭職的時間,但并不意味著她在6月7日這天卸任,她會在任上待到下一任保守黨領袖選出。這將持續6周,也就是會持續到7月中旬。英國下議院從7月20日開始休會,直到9月5日。在英國保守黨競選領導人期間,特雷莎·梅將繼續擔任英國首相。目前,包括英國前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在內的保守黨成員中,已經有多名候選人公開表示有意參與競爭保守黨新領袖的職位。有媒體預計,目前已有15至17位候選人將會競逐保守黨主席,同時也是英國首相的位置。英國保守黨領袖的選舉將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保守黨議員提名參選,議員們會進行一系列的投票,以逐步減少候選人的人數。在每一輪投票中,得票最少的人將被淘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只剩下兩名候選人。第二階段,議員投票選出最終人選,這名保守黨領導人也將自動成為英國首相。”
特蕾莎梅首相宣布辭職起,
脫歐進程將被拖入英國國內政治變化之中
特雷莎·梅在英國牛津郡長大,1977年畢業于牛津大學圣休學院。牛津大學畢業后,她曾在英國中央銀行擔任顧問,之后出任倫敦市議會議員長達10年,1997年首次獲選國會議員,2002年到2003年擔任保守黨第1位女性主席。
在此之后,特雷莎·梅在影子內閣陸續出任教育大臣、運輸大臣、文化大臣、就業與養老金大臣等職務,2010年5月掌管內政部,是當時6年來最資深的內閣官員。前任英國首相卡梅倫是她效力過的第四位保守黨領導人,2010年他在贏得大選勝利后提拔梅擔任內政大臣。
2016年7月13日,英國前首相卡梅倫由于主導脫歐公投的種種問題正式卸任,繼任者特雷莎?梅就此肩負起帶領英國退出歐盟和團結整個英國的重任。據說,卡梅倫臨別前給予特雷莎?梅的忠告是盡量 同歐盟保持密切關系。而同歐盟保持密切談判,的確成為了特蕾莎·梅這個“脫歐首相”整個任期的主要職責之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從特蕾莎梅首相宣布辭職起,整個脫歐進程便會被拖入英國國內的政治變化之中:
“現在首先英國方面要按照他的程序,要盡快選出新的領導人,這樣來確保保守黨政府能夠繼續 推進投歐進程。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看到歐盟方面現在其實也是一種很無奈的狀態,因為英國政治現在陷入變化以后,歐盟方面不得不來等候英國方面組成新的政府,然后來繼續把脫歐放到議事日程。但是與此同時歐盟方面也表達了一個比較堅定的態度,即便英國新政府上臺以后,還是得按照之前和特蕾莎梅政府達成的脫歐協議來推進脫歐談判。接下來也會把脫歐談判拖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目前在英國內部,只要英國目前的議會的格局和政治格局不發生大的變化的話,是很難再繼續推進了。”
未來接任者是誰?英國又將走向怎樣的脫歐現實?
在特蕾莎·梅宣布辭職意向的前一天,英國政府當地時間23日推遲發布了賦予退出歐洲聯盟協議法律效力的《退出協議法案》文本,同時推后向議會下院遞交這一法案的日期。英國政府官員馬克·斯潘塞當天說,這一系列做法是由于政府還沒有就《退出協議法案》達成一致。崔洪建指出,這一定程度上已經反映出特蕾莎梅所要推動的所謂中間道路也就是“軟脫歐”的方案,已經難以尋得出路:
“她之前想要提出的所謂第四次提交投票的草案,也被認為是對工黨做出了過多的讓步,所以遭到了保黨內部的反對。所以接下來無論是誰接班,然后來繼續推進脫歐進程的話,都不得不放棄中間派的路線,轉而采取一些比較極端的方案。這樣的話這兩個極端的方案,我們看到現在在臺面上的一個就是所謂的二次公投,因為二次公投它有可能會導致的就是整個脫歐進程的發生逆轉。換句話說,最后英國有可能會留在歐盟。”
回顧特蕾莎·梅這1000余天的首相生涯,她曾多次因脫歐問題而處于“辭職邊緣”。當時臨危受命的她,如今迫于壓力也只能選擇黯然離場。那么接下來誰有可能成為她的接任者?接下來的接任者又將帶領英國走向怎樣的脫歐現實?崔洪建向中國之聲記者分析:
“一類就是以前外交大臣約翰遜為代表的所謂的硬脫歐派。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比如說像前脫歐大臣拉比這樣的一些硬托派的人物,也都可能成為候選人。還有另一類雖然是脫歐派,但是態度相對緩和一些,包括最近剛剛辭職的保守黨下院領袖利德索姆。利德索姆應該說和約翰遜相比,可能團結保黨內部大多數的個人魅力要更強烈一些,但是,無論是誰來接任特雷莎梅,他都會面臨和梅一樣的狀況。換句話說,即便是硬脫歐派,也可能很難形成在保守黨內部的多數,更不用說在英國議會內部去推進脫歐進程。我想在這個過程中從特蕾莎沙梅的結局來看,可能更多的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這個國家的體制在關鍵的時刻沒有做出一個足夠理智的選擇。”
央廣記者:邢斯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