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一群巨須隱翅蟲在野外尋找到幾株新鮮的蘑菇,還沒來得及享用,幾滴樹脂便滴落下來……
近期,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國、新西蘭、美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了4枚距今1億年左右的蘑菇化石。
這4枚蘑菇化石結構完好,均保存在白堊紀中期的緬甸琥珀中,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完整蘑菇化石。
人類文明史最早不過七八千年,且這幾千年僅占人類史的百分之一,而這藏身于琥珀中的蘑菇竟被封存了一億年……
與恐龍同時代的蘑菇
蘑菇是一類大型、種類繁多的高等真菌,隸屬擔子菌門,傘菌綱。蘑菇的生活周期很短,且質地柔軟,缺乏幾丁質表皮或礦化殼體,很難保存為印痕化石。
目前已知的蘑菇化石均來自琥珀,并且只有5例,其中最古老的蘑菇來自白堊紀中期(約1億年前)的緬甸琥珀。因此,人們對蘑菇的早期演化歷史,特別是中生代演化史知之甚少。
現在,科研人員在距今約1.25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熱河生物群化石中,發現了蘑菇化石。而這一證據說明,在恐龍這種遠古生物生活的年代,蘑菇就已經存在。
琥珀中多樣化的蘑菇
沉睡在這塊琥珀中的蘑菇化石比人的指甲蓋還小,大約兩三毫米,但蘑菇的輪廓非常清晰,與現在的蘑菇所差無幾,一根長柄上頂著薄薄的傘蓋。傘蓋下面有細細的褶皺菌絲。
“找到這些蘑菇化石并不容易,至今全球只有9塊,我們一下子發現了四塊,運氣真是太好了。”
專家介紹說,截至目前,尚未發現巖石里的蘑菇化石,已經發現的9塊都在琥珀里,遠古蘑菇因為突然被樹脂包裹,隔絕了外界的空氣,來不及腐爛就變成了化石。
這次發現的四塊蘑菇化石,雖然看起來都差不多,但在顯微鏡下,有的傘蓋扁平,有的傘柄較短,分屬于四個不同種類。通過測定和緬甸琥珀中同年代的鋯石,該琥珀形成于1億年前。
巨須隱翅蟲取食蘑菇
有趣的是,專家們還從同時期的琥珀化石中發現了一種專門吃蘑菇的隱翅蟲,看起來就像小飛蛾,翅膀比較短小,有著特殊的口器,下唇須末端呈斧狀,端部布滿細小的嗅覺感受器,用以探尋蘑菇并判斷它們的新鮮程度。
它們的上顎內側呈鋸齒狀,用以切割和取食蘑菇。有的隱翅蟲甚至還專門獨吃一種蘑菇。它們還喜歡鉆進遠古蘑菇的傘蓋里,在里面排卵,剛出生的小隱翅蟲就直接以這些蘑菇為食,慢慢長大。
不過,目前發現的隱翅蟲化石中,很多都比這次發現的蘑菇化石大,根據專家推測,約在1.25億年前,肯定還有很多大型的蘑菇,只是沒能形成化石,或者還沒有被人類發現。
巨須隱翅蟲的多樣性
a-c: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不同的巨須隱翅蟲
d-f:不同的巨須隱翅蟲鞘翅上具有不同的花斑
g-h: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中的巨須隱翅蟲
j:現代的巨須隱翅蟲
此次蘑菇化石及其形態各異的巨須隱翅蟲的發現,不僅旁證了早白堊世蘑菇的多樣性,并將蘑菇的起源前推了至少2000萬年,這對真菌植物的歷史、演變等提供了新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