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家儒
任何一種文化藝術的生長與發展,都離不開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環境及社會經濟、政治、思想等各方面條件的影響。民國時期海南美術事業的發展,既受到中國當時的政局、經濟實力、文化格局、思想等方面的影響,同時也受本土經濟、交通、文化、觀念等方面的制約。
海南是著名的僑鄉。截至1928年,全島出洋的人數共約120萬-130萬之多。這些僑民不斷來回往返,一方面促進了家鄉的經濟建設,另方面也帶來了外埠的文化,因而像文昌、瓊海、瓊山、萬寧等沿海一帶僑民聚集地較早就接受西方先進民主思想影響,鼓勵子女外出求學,一時文風昌盛,名人薈萃。
民國時期的??隍T樓老街,如今成了畫家們繪畫寫生的好地方。圖/老相冊
“五四”運動后,隨著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覺醒,許多與時代共進的青年高舉科學、民主和新文化的旗幟,極力引進外來文化掀起改造田文化的熱潮。受這新思潮運動影響,海南許多具有僑鄉背景的青年將目光投向內地與國外,跨洋過海,吸收新學,尋求真理。這一批批的激進青年中就有一部分美術愛好者。他們負笈北上或出洋求學,揭開了民國時期海南美術的新篇章。學成之后,他們有的投身于革命與新文化、新美術運動的洪流,有的在國外、南洋帶從事藝術活動, 有的散落在各地教書,以各自的方式寫下了開拓者艱辛創業的頁。
在這批陸續負笈求學者中,既出現了像葉云、符羅飛、陳學書、盧鴻基、符拔雄等精英,也出現了像楊炎、符鳳山、韓托夫、吳公虎、吳乾鵬、林紹侖、鄭昌中、吳泰三等俊杰,他們以自己的才智在各個藝術領域里做出了顯著的成績,成為那個時代的驕傲。
由于海南處于南疆邊陲,人口稀少,交通不便,遠離政治、文化中心,經濟薄弱,文化教育基礎設施滯后,既沒有高等學府,又沒有專門的博物館、美術館等相應的機構,民眾對美術所知甚少,能開設美術課的中小學也很少。因而,這些學有所成的英才只能在國外或內地尋求事業發展,無法在故鄉生根、開花、結果。
1950年代盧鴻基教授制作雕塑
1947年,返故鄉養病的盧鴻基籌備并發起了海南島美術研究會,并于1947年6月在海口市商會舉行為期3天的“海南島第一屆美術展覽會”。 這是海南島美術史上第一個創舉, 歷史性地將這批畫家聚在一起。1949年,符拔雄創建的私立海南美術??茖W校才真正將美術教育的種子撒進故土。如果說前者是因為美術生存環境的荒蕪而難于再現輝煌,后者則由于規模小,經費匱乏,學生稀少,時間短暫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但他們的理想與精神令人敬仰對海南美術發展產生了一 種潛在的影響。
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海南,歷經八年抗戰苦難后,已是千瘡百孔,人口數劇減五分之一。緊接著內戰烽火又起,政治形勢變得異常嚴峻,經濟更加蕭條。這時期基本上沒有美術青年再遠渡重洋,出島到內地求學者也廖若晨星。那些對美術事業摯愛的堅守者只能在這個凋零的時運中孤獨守望、匍匐前行。
1937年的海甸溪和鐘樓。圖/老相冊
民國時期,舉國上下飽受外侵內患的影響,戰事頻仍,經濟蕭條,民不聊生,整個社會處在極為動蕩的狀態,20世紀40年代,全島人口還不足300萬。然而,據手頭所掌握-些資料看,在這政治混亂、經濟落后、交通閉塞、文化底蘊并不深厚的大背景中,海南這個小島至少有近20位美術青年躋身于中國的美術大潮之中,而且還出現了對中國現代美術史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
可以這樣說,民國時期的海南美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文化現象,其所產生的杰出人物以及他們對中國現代美術史所產生的影響力度是其他各個時期都難以企及的。(本文摘自《海南歷史文化大系》(文學卷)(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王家儒所著的《海南美術巡禮》部分 第五章 晨曦初現——漸顯輝煌的民國時期美術 概述)
專欄作者簡介:
王家儒,海南省??谑腥?。1982年畢業廣東肇慶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1988年獲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碩士學位?,F為海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海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國家藝術基金評委,國家教育委員會碩士論文通訊評委,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水彩畫家學會會員,海南省美協顧問、理論委員會主任,海南省美協第四、第五屆副主席,海南省青年美協名譽主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