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日
一
村
在我心中最美麗的地方,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我飛多高、走多遠,夢回牽繞的還是那個村……
院峪村
院峪位于東里店東七里,沂河北岸,紅水河東岸,依山傍水.十二個姓氏,王姓居多。總面積三千畝.為平緩山嶺地帶.產黃金桃、蘋果、葡萄、冬、核桃、玉米、花生、地瓜等。
據西寺廟碑記載,唐朝盛行佛教,時在村東峪建寺院一座.又據史書考證,村東有松山即古稱浮來山,為魯隱公八年莒、魯會盟處,又是閔子騫隱居地。又相傳仲由亦到此處.故歷代建有閔仲祠.尚有洗墨池曝書臺等多處遺址.據村西古墓群考古發現六千年前先祖已在此繁衍生息。宋時張、王、李、蔣四牲遷此定居.時有“上寺下院”之說,又因地處山谷內,以此取名院峪。
20世紀初,院峪村民在北沙嶺子、石泉地上經營土地時,先后挖出質地堅硬、如青玉著勻稱小白點樣的3塊光滑的石頭。這些石頭有著共同的特點:一是明顯地被磨制過,二是大小形狀呈斧頭狀,三是這些石頭不是本地石頭。后經縣文物管理部門專家鑒定,確定是新石器時代石斧。
閔仲書院位于沂源縣東里鎮院峪村(時屬沂水縣)東北的松山腳下,為沂水古八景之一。相傳孔子弟子閔子騫和仲由(字子路)曾在此讀書,書院內有子路的磨劍石和閔子的曬書臺。據志書記載,閔子書院(閔子祠)創建于五代時,在沂水縣城西北八十里的閔公山中。宋代曾經予以修葺。明正德八年(1513年),沂水知縣汪淵修復遺址,稱“閔子書院”,此時尚未與仲由并稱。到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汝南人李汝楫任沂水知縣,到此探訪時發現了子路依棲巖,并在文廟北山的懸崖峭壁之下發現古洞,“深廣如屋,履之登登有聲”,后人稱之為圣人洞,洞旁有一斷碑,上刻宋元豐年號,雖然剝蝕殘缺,仍能讀出部分碑文內容。
又在巖石的南面,發現了閔子的曬書臺,于是上表呈請,以閔子、子路并祀其中。山東巡撫等同意閔仲同祭,當時表中有“閔仲書院.”之稱。康熙《沂水縣志》卷一“山川”載:縣西北“八十里,為閔公山,環山皆石,環石皆松,青被崖谷,相傳閔子避地。其中有子路依棲巖,故又謂‘二賢莊’,春秋奉祀。”隆慶三年(1569年),當地士民再次捐修。
清朝建立后,書院仍在。康熙六年(1667年),訓導陳經綸組織調用附近四個社的民力,修瓦房三間,草房十四間,購地四畝五分。乾隆三年(1738年)知縣沈應震拆毀了一些佛教寺廟,籌集了部分資金再次修建學舍,并“延師誦讀”。至嘉慶年間,州府有關部門予以重視,對書院情況予以檢查訊問。嘉慶二十年(1815年),知縣侯燮堂立碑記述書院建立經過。書院延至民國后停辦。
六十年代,沂源縣師范在此設立。1975年,韓旺鐵礦籌建處曾在此辦公。
來源:掌上沂源
與世無爭的農家精神生活
是城里人所不能體會的
如果你是一個有故事的沂源人,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