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蔡小馬
編輯丨阿Po
27日,一部鮮少見到宣傳的新劇在愛奇藝低調開播,僅過了一天,卻意外沖進了骨朵熱度指數網劇日榜的前10,目前名列第6名,僅次于《白發》之后。
雖然低調,但這部劇的來頭卻不小,它就是改編自郭敬明小說《爵跡》的《界臨天下》。
自2016年《爵跡》電影版上映之后,郭敬明便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線里,如今雖然劇版只占一個頭銜,但影響力仍不減當年。
然而從內容到劇情之外,銀塵王爵的扮演者鄭元暢的出演,似乎更令人“意外”。
從“王子”到“老王”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對鄭元暢的記憶似乎還停留在《惡作劇之吻》里那個王子一樣的江直樹。
《惡作劇之吻》,那部曾經讓鄭元暢成為偶像劇一哥的電視劇,如今成了他的職業生涯分水嶺。在此之前,鄭元暢是臺灣偶像劇時期的初代魅惑美少年。
2003年,鄭元暢初入演藝圈,出演了《薔薇之戀》中的韓葵。這個名字和外形都讓人迷惑的角色,在臺灣引起了轟動。無數觀眾感嘆:怎么會有如此柔美但又并不娘氣的男人?
《薔薇之戀》在當時以4.13收視率成為同時段的收視冠軍,至今在豆瓣仍有7.5的分數,在偶像劇中已屬優秀。
在那之后,《米迦勒之舞》里的大惡魔路西法,《愛情魔戒》里的杜競航,《安室愛美惠》中的韓曼森,逐一提升了鄭元暢在偶像劇界的地位。誠然,一個長相俊美,演技扎實的男演員,必然會在偶像劇中如魚得水。
于是,僅僅出道2年,鄭元暢就迎來了他的生涯巔峰——《惡作劇之吻》。
此劇一經播出,便在臺灣打破多項電視劇記錄,收視率一度高達4.53,坐實了“臺灣偶像劇冠軍”的寶座。
不久之后,《惡作劇之吻》紅遍亞洲,不但網羅了諸多東南亞及內地粉絲,就連曾經信奉《一吻定情》為神作、對臺灣拍攝《惡作劇之吻》充滿敵意的日本觀眾,都對本片贊不絕口。
作為主演的鄭元暢和林依晨也從此走上偶像劇一哥一姐的位置,成為一代人的精神圖騰。然而,在《惡作劇之吻》后,鄭元暢進入了一個出不來的怪圈。
《第一桶金》《熱情仲夏》《庚子風云》,一連三部戲,投資大、陣容強、渠道廣,鄭元暢也都是毫無爭議的一番,可惜接連三部戲并沒有令他在內地市場掀起水花。
好在同期拍攝的還有《惡作劇2吻》值得期待。
但搭著“臺偶”輝煌末班車的《惡作劇2吻》之后,男女主的前路似乎就“分道揚鑣”了。
先是到內地主演《射雕英雄傳》,該劇在地面平臺播出時,獲得多地區的收視冠軍,打破了昆明、武漢等地的全年收視記錄,并在2008年福建城市聯盟電視劇頒獎禮上收獲“收視強中強”獎項。
之后又在《我可能不會愛你》中和陳柏霖成為經典CP,2011年12月播出的最后一集,得到了5.51的高收視率,并一舉拿下第47屆金鐘獎最佳戲劇節目、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7項大獎。
2014年和蘇有朋合作的電影《甜蜜殺機》又在臺灣大爆,在內地也取得了不錯的票房。
而鄭元暢的發展卻像是中了魔咒一般:無論參與怎樣的項目,不管是大牌、名導或者強力卡司,最終都會統統失效。
把他與林依晨這些年在內地的作品評分放出,對比顯而易見。
又比如2018年,鄭元暢參與的電視劇《合伙人》播出,北京衛視與優酷同步播出,搭檔朱亞文、李佳航,但豆瓣上4.8分之余,只有區區3000多人打分,作為網臺同步劇,這等關注度實在遺憾。
一如諸多曾經的臺偶男神那樣,關注度正在從鄭元暢身邊逐漸消失。
從“老公”到“勞工”
在那個臺灣偶像劇最火爆的年代,曾經打造出無數的偶像劇明星。
但隨著內地影視市場的崛起,臺灣偶像劇的輝煌都已成為歷史,而偶像們的發展際遇,也各有不同。
除了如今還能演主角的霍建華、周渝民、阮經天等人外,大多數偶像男星來內地后的發展都不盡如人意。
從“老公”到“勞工”,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些什么?
在內地的影視市場在2005年左右剛剛崛起的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和香港、臺灣團隊合作,而剛剛經歷過輝煌的臺灣影視業還保留著一股高傲心氣。
當時對于內地觀眾來說,臺灣偶像劇的主角,猶如近年大熱韓劇的主角,幾乎可以成為全民男神女神。
只可惜臺灣偶像劇行業終究被本土市場大小連累,因為本土經濟市場有限,以至于影視市場同時受限。
從誕生伊始,就因為比八點檔之類傳統臺灣影視劇投資更大更精品化的臺灣偶像劇,在得不到更多有效受眾、廣告投資不斷縮減之后,只支撐了短短10年的輝煌期,就被各種外來引入的影視劇所替代。其中有韓劇、歐美劇,以及起步之后就飛速發展的內地影視劇。
而臺偶十年輝煌中的男神女神們,在消耗了十年青春光陰之后,大部分人未能及時跳轉到外界更大的平臺中,并且在逐漸年輕化的演員市場里失去了優勢。
當然,審時度勢之后的迅速轉身,也是一種有必要的,臺偶演員們的“求生”方式,也各有不同。
其中有一批人,看準了內地的發展,于是快速進駐到內地市場。比如霍建華、林心如等。
霍建華的入駐方式,是和香港及內地團隊合作,參演電影《做頭》、電視劇《天下第一》,都給他帶來了不小的人氣,開始了內地影視圈的旅程。
2009年《仙劍奇俠傳三》的爆紅,基本奠定了霍建華在內地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從此成為了一線男星;雖然大多數作品的質量不算上乘,但勝在接片數量夠多,偶爾也能爆發出像《戰長沙》這樣的高質量作品,或者《花千骨》這樣的全民熱議作品。
而林心如則是借由早年和瓊瑤合作《還珠格格》積累下的人氣,和內地的大品牌合作。在參演了《美人心計》、《三國》之后,學習到了制片的技術,于是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開始制作自己的第一部戲《傾世皇妃》。之后又投資加制作諸多作品,在內地站穩了腳跟。
同樣趕上內地影視發展的偶像藝人還有陳喬恩、吳映潔等人。
而很多臺灣偶像藝人沒有趕上這一趟快車,2010年之后內地網絡劇崛起,資本開始扶持內地的年輕人成為新一批的偶像,于是這一批沒有趕上的臺偶藝人只能到網劇里充當配角。
還有另外一批偶像藝人,則是看準了時機,及時轉型為了電影咖。
比如彭于晏,主演的《湄公河行動》《乘風破浪》都獲得了超過10億的票房。
經過了大銀幕的認證,實力和人氣就都得到了保障,保持了良好的勢頭,在日后無論是參演電影電視,還是上綜藝,走時尚路線,都會有比較順利的發展,即便偶爾失手,但綜合口碑還是不會受影響的。
此外,還有一批藝人,不是接不到戲,而是他們主動有意的減少了自己的接片量。
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了自己的主業,而演戲成了他們的副業。
比如最早進入內地的林瑞陽,創立達爾威集團,短短4年覆蓋消費人群5000萬人,幫助676多萬人實現就業,2018年其公司納稅高達21億元;而林瑞陽的妻子,很多人的童年女神張庭,把TST面膜生意做的紅紅火火,今年成為了《極限挑戰》第五季的主要贊助商之一。
很多偶像藝人在內地發展一段時間后,漸漸淡出熒幕,但手上仍然有演藝圈的業務。比如藝人經紀、制片、道服化等。還有得則在內地發現了新的商機,運用自己的名氣做餐飲、酒吧、投資、甚至科技電子行業等。
比如吳尊在文萊老家開的健身房品牌已經開到了中國,在深圳的分店足足有4000平方米,其配置算的上國內頂級水平,連衛浴用品都是科勒、戴森級別的,其收入比吳尊每年拍戲上節目賺的多太多了。
汪東城則是在人氣最低迷時期被人發現了他的二次元屬性,結果因為他的各種cos裝扮,以及出沒在各大漫展的照片,讓他的演藝事業重獲新生。
如今汪東城除了有自己的經紀公司、服飾品牌、發型屋外,還得到了櫻桃小丸子的臺灣代理權,自己則依然常年出現在各大漫展上。
演藝圈“金字塔”永遠都缺人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因為自己喜歡的偶像淡出熒幕而感到唏噓。演藝圈和所有的行業一樣,是一個金字塔結構的行業趨勢。
對藝人來說,最頂尖的資源只有那么點,不可能永遠都在事業的巔峰。相對的,適時的急流勇退,或許反而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尤其是香港和臺灣,在經歷了最輝煌的巔峰時期之后,更多的人是沒辦法再攀高峰的,反而應該想想,怎么樣幫助更適合的人登上高峰。
很多人都知道韓國娛樂圈的三大巨頭公司,殊不知,這三大公司的創始人梁鉉錫、李秀滿、樸振英,都曾經是藝人,而且還是非常頂尖的藝人。
韓國娛樂圈三巨頭公司創始人
「因為我當過藝人,所以我更知道藝人需要什么,如果沒人能給他們提供所需要的,那么就由我來提供。」梁鉉錫曾經這么說過,這也是他創立娛樂公司的初衷。
胡彥斌、胡海泉、周杰倫,都在自己最紅的時候選擇慢下來,開創自己的音樂公司,只為能夠培養更多的音樂人才。
連凱在發現自己演不了主角的時候,轉而去做特效道具師,在美劇始終已經占得一席之地;謝霆鋒在身體受傷之后,開了中國最頂尖的特效公司;黃渤、寧浩、徐錚在自己取得成績后,便開始做新人導演的扶持計劃。
任何一個行業的金字塔,都需要無數在下面奠基的磚塊,才可以達到塔尖的最高峰。
或許我們看到那些優秀的藝人出現在熒幕上的時間少了,但他們并沒有放棄這個行業,也沒有放棄熱愛他的粉絲們,而是選擇了去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去把這個行業打造的更完美,再把更好的作品呈現到粉絲的面前。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