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雷鋒,一陣雷,一陣風,三月里來四月走。雷鋒真的沒有“戶口”嗎?真的只是在每年三月才露一下臉的“臨時工”嗎?盡管時代在變,人們的觀念在變,但他不可磨滅的美好形象,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他那干一行,愛一行,在哪里,就在哪里發光的螺絲釘精神,遍布在各行各業。你看,良山中學的李冬根老師就是我們身邊的“活雷鋒”。
初到良山中學,李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瘦如柴,一個走路都有點不穩當的退休教師。應該在家安度晚年,與兒孫們享受天倫之樂。后來,發現他是我外甥的數學老師兼班主任,出于好奇心向同事打聽了他的過去,平時也不時地留意他的一言一行。
據了解,李老師1979年參加工作,起初是在村小任教,后因工作能力突出,1986年到良山中學任教。在中學,對工作熱情飽滿,勇挑重擔,幾乎每年都教兩個班的數學課,并且年年擔任班主任。用一位同仁的話說,李老師對教育是一種享受,享受其中的樂趣。他用盡了半生,成就了無數良中學子的求學夢。他本可以離開良中這片土地,離開教書這一行業,就是由于對這一行愛得深沉,放棄了高就,默默扎根在鄉村教育第一線近40載,可謂是山村教育的守護神。他這種干一行專一行,愛崗敬業的精神,不就是新時代的“螺絲釘”精神嗎?
后來,我慢慢地關注李老師。發現他在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自己鉆研教材,實行幫扶小組。從學生中得知,李老師的獨特講課方式讓同學們特別容易理解,所以他們班的數學水平一直挺好的。在班主任工作中,李老師更是細致入微,舍小家顧大家。早上,學生晨跑,身體原因自己不能陪跑,但總是默默在操場上等待;晚上,不管刮風下雨,第三節課時,總有一個身影站在窗臺邊,觀察著學生的一舉一動;就寢時,督促好學生洗臉洗腳,學生睡下后,方才離開。正是由于這種深切的教育情懷,對教育事業的執著,他在患病的情況下,仍然堅守在教學一線,他用自己的知識哺育學生,用自己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去感染學生。當年,雷鋒說,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絲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枚小小的螺絲釘,你是否堅守自己的崗位。李老師堅守自己的崗位40年,是我們身邊的活雷鋒。
雷鋒已去,卻精神長存。雷鋒精神歷久彌新,散發著溫暖人心的魅力,永遠令人敬仰,這種螺絲釘精神將永遠傳承下去。
本文屬良山鎮“學雷鋒精神,做時代新人”征文比賽成人組一等獎獲獎文章,作者為良山中學朱愛慶老師。
審稿:凌聲萌
編輯:黃麗
請關注我(* ̄? ̄*)
責任編輯: